花边犹舞旧时蝶,屋角还鸣他日禽。但讶镜中颜色改,讵知门外岁华侵。
一杯相属步兵酒,三叠共听中散琴。有慨余怀聊复写,雨馀汀草自青深。
猜你喜欢
偶来冠盖里,愧是旧三公。自喜无兵术,轻裘上閟宫。
朝来暑气清,疏雨过檐楹。径竹欹斜处,山禽一两声。
閒情聊自适,幽事与谁评。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
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泉溢沟塍坏,麦高桑柘低。
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搔首蓬门下,如将轩冕齐。
翠盖不西来,池上天池歇。
冉冉池上烟。盈盈池上柳。生贵非道傍,不断行人手。
(张为《主客图》)。
渔父醉,蓑(suō)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zhào)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刘石评注.苏轼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2
3、朱靖华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4、徐康铭.儿童读唐宋词.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93
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却:往回走。短棹:小桨。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霜痕如雨沁东郊,乐岁家家一把茅。
故国丘陵多麦垄,新晴篱落有梅梢。
小山何在应招隐,北岭如今已献嘲。
归计未成聊琢玉,飘颻风袖作推敲。
自甘白发投南老,相送黄郎赋北游。十月肃霜清广道,五云佳日照高楼。
儒生合在贤能举,宰相方深吐握求。明日风帆如疾马,有时烟渚惜眠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