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一樽酒,主人奉客客称寿。君不见麟不能飞,凤不能走。
龟灵于人,龙死于斗。山有时兮崩,河有时兮决。秦皇求仙竟不成,梁皇佞佛何曾彻。
我今为君拂青萍,履明月,奏云和,歌白雪。洗涤尘埃九折肠,澡瀹风雷三寸舌。
上愿天子圣,下愿宰相贤。字民之官不爱钱,四夷妥帖无狼烟。
有田负郭安里
猜你喜欢
前有一樽酒,高张发清弹。
娥眉扬玉泽,雅舞凌七盘。
春容媚桃李,艳色夭且妍。
向我如笑粲,举酒相为欢。
对此如不饮,人生良可叹。
君不见当年项王之力能拔山,驱除天下犹转圜。
又不见仪秦挟策骋雄辩,指挥七国随纵横。
一朝智力有所困,诛灭不得同编氓。
成败苟如此,贫贱固所安。
劝君酩酊寄樽酒,人间万事无足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参考资料:
1、毓明笠.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北京市: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14页.
2、师纶选.历代咏史诗五百首.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页.
3、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页.
作:劳动。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江城四月见更生,岐路劳劳慰别情。秉笔南宫词独擅,盍簪东阁酒同倾。
白云旧业灯前思,青镜流年客里惊。自笑萍踪也如此,悠悠书剑谩题名。
锁断山川秀,包藏云雾深。只留禅客在,不许俗尘侵。
天台秀出雁宕峰,削壁飞泉如白龙。跳珠散落四时雨,偃盖反走千寻松。
阴崖复洞绝地脉,明湖玉镜开天容。山深或闻虎兕斗,日落但有渔樵逢。
陈郎不减阮嗣宗,云霓蜷曲蟠其胸。黄公垆头枕曲卧,蹶起扫出金芙蓉。
高山流水有深意,却思荷蒉还山农。
共是悲秋客,相逢恨不堪。雁频辞蓟北,人尚在江南。
名利机初发,樵渔事先谙。松门穿戴寺,荷径绕秦潭。
绳检真难束,疏慵却易耽。枕当高树稳,茶试远泉甘。
架上经唯一,尊前雅只三。风云劳梦想,天地人醺酣。
历自尧阶数,书因禹穴探。御龙虽世禄,下马亦清谭。
国计徒盈策,家储不满甔.断帘从燕出,頫弁请人簪。
木坠凉来叶,山横霁后岚。竹窗深窈窕,苔洞绿龛弇.
积行依颜子,和光则老聃。杖诚为虎节,披信作鲛函。
养鹭看窥沼,寻僧助结庵。功名思马援,歌唱咽羊昙。
乞食羞孤凤,无衣羡八蚕。系帆留宿客,吟句任羸骖。
宠鹤空无卫,占乌未见gm.香还须是桂,青会出于蓝。
蜀酒时倾瓿,吴虾遍发坩。玉封千挺藕,霜闭一筒柑。
惜佩终邀祸,辞环好激贪。宗溟虽畎浍,成厦必楩楠。
碧玉雕琴荐,黄金饰剑镡。烟缘莎砌引,水为药畦担。
博物君能继,多才我尚惭。别离犹得在,秋鬓未鬖鬖.
花台竹坞。对雨罗樽俎。邂逅田翁同笑语。问讯村墟禾黍。
酒徒咫尺高阳。粉营狎坐飞觞。一种曲生风味,不知谁弱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