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分来汉祚移,阿瞒曾困火船归。一时豪杰成何事,千里江山半落晖。
云破小蟾分树暗,夜深孤鹤掠舟飞。梦寻仙老经行处,只有当年旧钓矶。
猜你喜欢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
2、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秋色方浓,好天凉夜,风雨初霁。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起徘徊,凭栏凝伫,片时万情千意。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烛兰缸,呼童取酒,且图径醉。
城角危亭面面开,尘侵丞相旧诗牌。凌江欲转鲸鱼活,荔子成阴玉树埋。
庾岭乍过无瘴雾,长安不见奈愁怀。且倾浊酒承高论,秋水何由辨渚涯。
耳所以司听,听正乃为聪。
匪彝谨勿闻,闻之则为聋。
月色横天地,长林闹子规。悲鸣如有恨,怅望欲何为。
声急凄风断,魂寒晓漏迟。愿教深结舌,投足万年枝。
西江寇盗本王民,命切艰危有弗驯。初拜殿廷承玉旨,肃将斧钺下天津。
道途阴曀须清涤,沟壑呻吟赖抚循。盛世长才当大用,勉宣皇武布皇仁。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断肠怕上夕阳楼。
潇潇枫叶下,漠漠苇花秋。
日月不知忙底事,东生又复西流。古人不见使人愁。
秋兰无处采,流水满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