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问俗谁能解?怀思自不禁。
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
猜你喜欢
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
问俗谁能解?怀思自不禁。
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
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
江南风物清温好,关内河山气势雄。更看蜀中山水秀,一时兼取作吟翁。
朔风列列,海天茫茫。良朋告别,我心皇皇。既卜隐居,花屿之阳。
既有诸贤,可以徜徉。岂宜今日,有兹远行。吁嗟大道,不明久矣。
矧我后进,流俗靡靡。正喜幽人,所居依迩。开我清明,涤我尘滓。
庶其有赖,日新无已。不谓此行,匪人可止。荡荡上帝,厥鉴昭然。
福善祸淫,至公无偏。吾友伯奇,道心本全。落落默默,融融渊渊。
于人弗欺,常畏于天。矧今执政,笃于敬贤。岂不念女,孝心虔虔。
岂不容女,奉安尔父,以享万年。
白雾下赤壁,素月筛青林。风露变草木,鱼鸟解晴阴。
蛟潭湛潏潏,鸥波去沉沉。岛屿上下势,舟船来去心。
此亭对此景,一鹤与一琴。琴音谐韶濩,鹤性甘萧森。
春浓十里竹,秋静万家砧。象罔溟蒙合,云雷屯伏深。
主人葛天氏,不信有朝簪。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蒲(pú)昌东。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参考资料:
1、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炎风:热风。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客中情况果何如,消息传来恐是虚。
今岁又居何处寺,多时不得故人书。
自怜南北身无定,相隔江山梦亦疎。
若有便风须寄信,白云深处是吾庐。
宿愁未许抛衾枕,抱病移居江上村。
忙里提携知药饵,闲来点检失琴尊。
南檐爱月先安榻,北牖嫌风即闭轩。
且是主人能好客,黄鱼白饭早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