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栏杆月半掐,
嫩绿池塘春几家。
鸟啼芳树丫,
燕衔黄柳花。
猜你喜欢
瘦马驮(tuó)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bìn)华。
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飞倦了的乌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柳絮扑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参考资料:
1、潘天宁.词调名称集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393
2、段颖龙.元曲三百首新编.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251
3、方青羽编.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82
凭阑人:曲牌名,调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人。调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天一涯:天一方。鬓华:鬓发花白。
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都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人文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文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欲寄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一从泉法乱,都野咸荒荒。
片楮母偏重,无子相爷昂。
奸人窃其权,百物因大翔。
握薪重寻桂,尺鱼贵河鲂。
我闻辇毂下,鞅法牛毛详。
物物揭成价,大字悬康庄。
朊鲍榷公肆,饼师聚官场。
市易祖嘉问,均输肖弘羊。
罻罗四面布,摇手触刑章。
哀哉今之人,逢时何不祥。
谷斛八钱汉,米斗三钱唐。
安得生其时,鼓腹咏太康。
高歌对酒感慨中,何来铁汉唱江东。臭味多同兴正浓,酒令俨如军令逢。
欢然座上有车公,催人懊恼有西风。欲以酒兵挫其锋,我马既同车既攻。
登坛大将策奇功,借箸为筹我适从。俎豆坛坫快折冲,侍儿环绕肃军容。
奔足长阪怒花骢,爪肆拇战疾游龙。左右猿臂挽强弓,中流砥柱特磨铜。
欲还世界气和融,书勋妙笔补天工。座旁有客笑接踪,谓君所见何庸庸。
古来否泰与塞通,来往循环运不穷。炎威太过势蒙茸,清凉一味椒空濛。
暑气亏时寒气充,无非造化之陶镕。岂若趋炎热心胸,翻云覆雨角雌雄。
善哉斯言得折衷,恍闻暮鼓与晨钟。消暑会亦有始终,阶下秋叶坠疏桐。
一堂高会剪烛红,相与欢进酒满钟。
舍北小桃才及肩,可怜枝弱苦花繁。
黄昏雨急东风恶,惜尔不禁春夜寒。
古寺夕阳边,凭虚思渺然。
江声犹楚恨,山色自吴年。
宿鸟回清磬,孤舟逗野烟。
长廊灯影寂,徐步礼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