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王佐才,其风凛冰雪。天遣鹤发翁,圯上授宝诀。
博浪沙中千尺铁,祖龙未死胆已裂。况此喑呜扛鼎夫,不直秋风一剑血。
谈笑帷幄间,六合雄雌决。卯金四百年,只在三寸舌。
但恨汉德非姚虞,不得身为古稷契。雍熙至治如可作,岂肯脱冠挂北阙。
留城古祠今千载,碧藓溜雨眼断碣。我恐至人或不死,尚有笙鹤拥玉节。
酌泉采菊往奠之,回首芒砀堕山月。
猜你喜欢
微茫祠宇著山中,曲径悬崖杖履通。一调楚歌声断续,八千甲士散西东。
良臣远识存真隐,赤帝雄心赋大风。惟有彭城留皓月,春秋光照尚和同。
留侯仗奇策,十年藏下邳。
狙击秦始皇,独袖紫金椎。
兹为少年戏,聊夸游侠儿。
退学黄石书,始见事业奇。
两龙闹不解,天地血淋漓。
摄袖见高祖,成败由指麾。
重宝啗诸将,峣关遂不支。
斥去六国谋,辍食骂食其。
卒言信布越,可以为骑驰。
馀策及太子,四老前致词。
立谈天下事,坐作帝王师。
功名竟糠秕,拨去曾亡遗。
往从赤松游,世网不能羁。
韩彭死铁钺,萧樊困囚累。
荣辱两不及,孤翮愈难追。
陈留本故封,道左空遗祠。
两鬼守其门,帐坐盘蛟螭。
威灵动风云,飘爽回旌旗。
我来谒祠下,文章竟何为。
长啸咏高风,三日不知饥。
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
咄咄张子房,身名大自在。
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胔醢。
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罪。
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
遗踪今则无,仙者岂无给!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
功成轻举信良谋,心与鸱夷共一舟。
吕媪区区无鸟喙,先生轻负赤松游。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几度:几次。童:男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涯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
寒衣草木皮,饥饭葵藿根。不为孟夫子,岂识市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