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石通归汐,浮梁看浴暾。鸭阑萍上甃,鹿栅藓生垣。
薝卜垂栀子,筼筜长竹孙。书香芸辟蠹,席暖锦裁鹓。
交客登仙籍,承家荷帝恩。冰瓯蜂蜜溜,酒榼荔浆翻。
吹籥花围屋,弹琴鹤舞园。海云春有态,闽雪夜无痕。
谁谓衣裳懒,予今杖屦烦。捋须歌月地,翘首望天门。
猜你喜欢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惟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江湖远适为求医,首寓高斋惬故知。良夜好天忘倦处,清风明月细谈诗。
玉殿菆宫启,龙輴叩陛初。严兵犹惊夜,列仗已当车。
路指新陵阙,窗留旧简书。移班近东处,风月一帘虚。
井居安其地,井通会其时。
地维人所宅,时乃天这为。
方冬群动息,水德潜清漪。
而随春木升,环顶活华滋,
性情固下润,功用由上齐。
孰若无事中,一降一腾之。
是理契天运,达观正在兹。
张侯得木井,妙制参皇犧。
其间相生意,似非俗人知。
堙废几何年,而独与侯期。
书来属共赋,此理难下词。
但於井之象,发我深沈思。
且如初升五,泰通人所资。
乃於巽入坎,中含兑承离。
通塞靡自遂,睽遇若有司。
坎惟生於一,孚实以为基。
世途自亨否,我德无成亏。
属侯善疏瀹,毋俾纤尘缁。
不食吾不即,食之吾不私。
小大随所汲,辩义而审施。
客来问出处,为诵亨泉诗。
时节因缘佛性义,共移灵棹渡头舟。玉麟带月离云汉,金凤衔花下彩楼。
粉闇红蔫樽俎薄,不如止酒得安眠。无心已破浮生梦,有力聊轻造化权。
脱发满梳真老矣,断香萦几故翛然。晚知古佛中边语,正合蒙庄内外篇。
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
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