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阁上危夫子,日侍经筵眷遇优。祗阅秘书供御览,旁求遗籍赞皇猷。
琅琊南渡终承晋,昭烈西征亦继刘。公论自存千载下,圣人直笔在春秋。
猜你喜欢
华盖山前爽气浮,瑞钟人品最清修。汗青笔力齐班马,太白神光焕斗牛。
绛阙早朝香满袖,玉堂夜直月如钩。春风道上看红药,政是斯文独步秋。
数日出恒早,旋归已疲剧。思睡方未暝,强起临几席。
席间有佳友,来来千里屐。所来非健羡,亦不畏名迹。
谓吾昔求学,颇尝窥窾却。欲要一夕谈,以慰百年役。
寤疑则岂敢,辨义能亡益。斯文千载后,泮涣抵离析。
不有高朗姿,谁完超距力。夫道非远人,何尝系徵索。
譬如山出泉,其初论涓滴。渟涵就深广,千流同一脉。
掀掀鼓云涛,帖帖输溟渤。是气中乘陵,无吹亦无息。
文章道之英,各亦随所觌。草木纷以滋,何尝须粉泽。
生机一发越,形色自不隔。吾闻古作者,严严垂典式。
履正有夷途,胡行犹■埴。韩公起扶衰,文字欲适职。
取新非厌常,通变由知易。衰迟岂复进,傒子坚吾壁。
东风迫归期,未了千日客。少留慰将远,芳草萋以碧。
谅哉君子心,永言若金锡。县知筐筥赢,不废秉穧积。
勉勉他日思,为寄东飞翼。
使星东下斗牛墟,潜德幽光待发舒。昭代进修三国史,词臣来购四方书。
是非往事询黄发,咫尺清光动玉除。若问江淮今日政,愿陈比法话樵渔。
忆昔相逢数十年,一朝邂逅碧山前。奚囊锦绣烟云湿,满目峰峦紫翠妍。
岁月尽从忙里过,文章还向世中传。明朝无限东西路,马首仍怜各一天。
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金风玉露相间,别做一般清。是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莫指关山路,空使翠蛾颦。
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鹅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须惜晓参横后,直到来年今夕,十二数亏盈。未必来年看,得似此回明。
寒雨宾梅发,春枝渐向荣。学无通岁力,病积瘦吟程。
二屦疏行迹,双扉覆短桁。惟应书史里,迸筑破愁城。
十里西畴(chóu)熟稻香,槿(jǐn)花篱落竹丝长,垂(chuí)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róng)装。
金灿灿的十里平畴,飘来扑鼻的稻香,红艳艳的木槿花开在农舍的竹篱旁,迎风摇曳的毛竹又青又长,青黄相间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挂在枝头上。
秋天的早晨雾气渐浓,湿润的空气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阳,更不用随从张盖护住我的戎装。
参考资料:
1、虞世南.《唐诗宋词元曲·第3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第692页
2、王重阳,熊江华.《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04:第207页
畴:田地。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艳,可做欣赏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药使用,同时可以食用。
飞盖:用以遮荫的篷盖。戎装:词人当时为四川制置使,故戎妆出游,带有随从张盖遮荫。
范成大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的诗人,他虽然“累官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尝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但却对乡土具有一种赤子之心的感情,从“不须飞盖护戎装”一语来看,这首小令当写于戎马倥偬之中,写于他军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阕写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见:十里平畴,稻穗已黄,微风袅袅,送来阵阵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词人骑着马来到一处果木林立的山冈下,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这三句诗是三个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写出了江南农家的独特风貌,而且,富有视角的流动感和行踪的变化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马蹄“走马看花”地欣赏江村道上的一路风光,词人对农村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也便由这景物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下阕写词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当然上阕也是词人的一种感受,但偏重于主观上的一种情绪的抒写:“浓雾知秋晨气润”,写出清晨在浓雾中行进的那种微妙的感觉:秋晨田野上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雾霭。古人说“一叶知秋”,殊不知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阴凉”是词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觉感受,它与“不须飞盖护戎装”相连,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盖地的太阳伞吗,有了这样的天伞,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荫凉,而避免酷日当头的曝晒,这比用车前的飞盖来遮阳要强似百倍。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