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居高处接云霞,村市周遭石径斜。细细山泉争入涧,双双溪鸟净眠沙。
佛前风动桫椤树,溪上春留踯躅花。十五年来头渐白,倚栏仍旧一乌纱。
猜你喜欢
菊酿新刍淡漉金,佳辰胜赏待赓吟。西山爽气崇朝见,南涧清流竟日临。
绿上阶苔经雨旧,红翻林叶醉霜深。橘中闻有商山乐,拟及登高一共寻。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lán)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参考资料:
1、周啸天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3-64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61
绝:断。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曲从别后说起,口气虽平易,然送别的当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这就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起强调别情沉重的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谓藕断丝连。“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杨花如雪)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句中或许还含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少年游》)那种暗示别离情景的意味;二是点明处所系有阑干处,当是高楼;与此同时也就点明了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她在楼上站了很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别时景象,它与前数句的关系不甚确定。可有多种解会。可作顺承看,女主人公既在“凭阑”,不免由望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伤,“人去也”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另一种是作逆挽看,可认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叙腾挪,近乎小山词所谓“从别后,忆相逢”(晏几道《鹧鸪天》)的写法。两种解读都可以,就造就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启发性,体现了作品之妙。
忧世庄生目,于蔬亦有蒿。入厨充野蔌,登俎让溪毛。
软滑人争尚,芳辛众每饕。莼丝堪并驾,蒌笋或同曹。
养胃功殊大,驱痰效可掺。理畦犹画井,疏洫渐成濠。
隔岁勤锄锸,先时举桔槔。散根临雪候,聚族冒寒皋。
葱茜超群卉,肥硗擅土膏。卷芽朝挺箭,丛翠暮生涛。
市价初终别,村佣往返挑。贵时争尺寸,贱日委沟壕。
晚节诚无味,其花也自豪。千茎击蕾密,单瓣着心牢。
众幅为轮小,中权筑垒高。嫩茸深结蕊,青萼细含毫。
摇落能经久,离披尚桀骜。只应从物化,终不被风挠。
追往颐犹朵,于今首重搔。坐观形色巧,真觉化工劳。
莺谷翎谁剪,蚕筐茧待缫。深浓如匠染,浅淡受霜鏖。
倚凤簪云鬓,攀龙上御袍。无香辞蛱蝶,有苦远蛴螬。
竟亩黄相镞,经春子可櫜。作金曾布佛,似菊欲依陶。
不遇高人赏,将同荼蓼蓐。折归亲几砚,把玩对醇醪。
萎绝知何许,怡情信所遭。千言劳共赋,一字更承褒。
薇蕨还登雅,萧兰并入骚。曾开蒋生径,况恸孝元号。
题咏终无及,纤微乃自叨。词锋侔剑戟,文战列旌旄。
嗜险穷幽眇,抽薪极汰淘。宁甘名嚼蜡,不肯事餔糟。
戛戛敲群玉,锵锵奏八璈。只缘花不俗,遂觉懒难逃。
周道伤离黍,中园感有桃。诗人工比物,聊以代心忉。
我身本似远行客,况是乱时多病身。
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禅定人。
更从别驾立朝端,白简风生宪府寒。
宣室每前深夜席,木天时染秘书翰。
琴思中散人何在,鹤返辽阳影已单。
圣主怆然为辍食,九原莫作泪空漫。
钓艇已收缗,无人深闭门。
云生沙上石,月出水南村。
寂寞寒潮远,微茫烟浪昏。
孤舟中夜笛,感慨动吟魂。
浪箭束如林,傍观笑不禁。
蛮平无事久,卒惰可忧深。
各自分牛炙,何曾贯虱心。
种候青涧法,能费几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