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何漫漫,原野终日晦。形羸起徬徨,悄怆若有待。
山高荟蔚尊,谷狭渔樵对。惊风西北吹,祥云偃飞盖。
古来形胜场,蟠屈自千载。其间豪俊人,生死迭相代。
幽光浩无穷,感发有时会。若人世所乖,邂逅不可再。
天运岂吾能,沈吟寄慷慨。
猜你喜欢
世事多因广客蛇,金偿同舍岂咨嗟。拂尘饭甑疑偷饭,纳履瓜田道窃瓜。
马援无心怀薏苡,广平有意赋梅花。烧残蜡炬逢天晓,误向窗前浣碧纱。
别来旬日许,又过一分春。
因感尘中事,空惭物外人。
吟清便境静,语苦见情真。
近况知何似,篇诗得细询。
前日远别离,昨日生白发。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
常恐百虫鸣,使我芳草歇。
水阔残星小,汀寒宿雾沈。马声喧橹乱,灯影照江深。
汉沔非吾土,风霜滞客心。驱驰何敢惮,筋力尔须任。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碑题字。
休寻折戟(jǐ)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2、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359页
藓:苔鲜。
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山冷白云秋。翠暖烟浮。黄花红叶满林邱。或驾轻车以寻壑,或棹孤舟。
禾黍刈田畴。芋栗全收。村村赛社竞歌讴。饱暖不知朝市贵,何忮何求。
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篱根留弊履,屋角得残书。
云路惭高鸟,渊潜羡巨鱼。
客来阙佳致,亲为摘山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