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晕棠梨脸,风梳练雀翎。含毫心欲醉,开卷眼还醒。
猜你喜欢
张帆欲去仍搔(sāo)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zūn)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héng)州。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参考资料:1、《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作者《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声声络纬,薄暮送新凉。坐对晶帘看夜妆。胭脂花衬酒涡庞。
端详。更令我、一缕魂销到夜来香。
玉节朝天罢,洪炉造化新。中和方作圣,太素忽收神。
盛德横千古,高标出四邻。欲知言不尽,处处有遗尘。
凝笳催晓奠,丹旐向青山。夕照新茔近,秋风故吏还。
本朝光汉代,从此扫胡关。今日天难问,浮云满世间。
风定小窗明,半睡初阑,双眉乍展。追数馀寒,浪过春半。
花有恨、一枝不稳,柳如人、三眠巳倦。莫更惜几日韶光,催取玉矾香满。
还愁轻暖处,更一丝云茧。横掠山腰,虽则暂时消散。
怕黄昏、玉绳低挂,又参差、碧绡斜捲。青天如梦,倩取百啭啼莺唤。
一官常卧病,知尔学沈冥。对客称居士,呼儿说道经。
支离堪混俗,猿鸟共忘形。为识峨嵋老,年来畏独醒。
风流扫地难挽回,二老人物似苏梅。时从花底饮落雪,醉卧沙头双玉罍。
平时交分心相许,晚岁相思各秦楚。孤山篱落固依然,纵有此花无此语。
周郎别去当有期,归来不复如瓜时。天应知客颇有恨,花亦忆君尚未迟。
我游东吴身是客,梦到江南与江北。安得马背如孤鸿,万里从君聊一息。
只今春草还萋萋,会须急唤王孙归。
扁舟触热下涪忠,肩耸无人肯拍洪。
诗送凉风天外至,鱼龙起舞浪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