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枯桐挂此楼,楼中人似晋风流。酒杯春到休教歇,书册年来尽要收。
柳色半边溪水上,莺声一片晚风头。满怀清思无消处,月过楼西坐未休。
猜你喜欢
天下中庸德,人伦正始风。立朝周鼎重,当代禹门崇。
注意深黄阁,收神杳碧崧。苍生终古恨,尺璧在丘中。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lǚ)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sháo)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极高。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黛玉对宝钗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芜君兰言解疑癖”后已不复存在。事实如脂评指出,贾府上下,人人心目中宝黛都是一对未来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寂寞南园今如此,主人一斥循州死。南园如此未足悲,宗周随歌黍离离。
丞相当年坐黄阁,正是北兵渡荆鄂。不知宣阃有何功,却以钧轴逊狡童。
丞相身谋固已失,坐此谋失亡人国。梅花岭外羁魂哀,蓟门降王亦再来。
南园池馆不似旧,百花憔悴竹树瘦。不堪回首望钱塘,宫阙倾颓禁苑荒。
鄙夫奸人如王蔡,又无惠卿才可爱。丞相有见非不长,而乃升之中书堂。
我行南园泪雨下,不免寒心怒欲骂。不特要写平泉诗,更复要草连宫辞。
呜呼吴丞相,手提双笔岩廊上。艺皇有训垂日星,非读书人毋用相。
博饮好色不肖子,可以公台作边赏。履翁之计早出此,老骨不死椒花瘴。
西湖一碧无片尘,南园花草千年春。
位历三朝重,风行四海深。
坐将仁厚意,潜助发生心。
月殿桂香飘,双星渡鹊桥。佳期怜此夕,分手恨明朝。
机杼丹心苦,烟波涕泪遥。百年怅灵匹,怀抱几时消。
连素穗,翻秋气,细节疏茎任长吹。共作月中声,
孤舟发乡思。
泯然诸念尽,木食貌常羸。
林下身虽老,人间事不知。
持经被艾衲,礼像爇枫脂。
不是忘形者,终难学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