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讲道当隆平,时人共说梁五经。诸生长年沐化雨,贱子独夜瞻文星。
石门天清一鹤远,玉笥云敛诸峰青。明年容我操几杖,拟乞文字留芳馨。
猜你喜欢
圣人删古诗,足以垂劝戒。愧我刍荛言,存之欲奚待。
弱龄事虫鱼,于兹三十载。冲澹苦未到,绮丽非所爱。
□□觉衰颓,拊卷增叹慨。陶韦迈前修,虞范鸣近代。
潢污耻溟渤,丘垤等衡岱。欲进力未能,备录意有在。
诗家有宗匠,后学恒倚赖。芜田藉锄耘,废金假炉鞴。
乾坤固悠久,海宇亦弘大。独立回天风,泠然响竽籁。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才子:指袁拾遗。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梅花早:梅花早开。北:一作“此”。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支径雨浓草色,短墙风动筠梢。黄鹂犹啭夏木,紫燕才出春巢。
空庭皓月娟娟白。虫声叫到三更急。萧飒起西风。吹开帘一重。
倚栏心耿耿。窗外秋声并。侬是怯寒人。风来先闭门。
浮游南北与西束,不出区区斗水中。何似巨鳞居大海,波涵天地浪摇风。
江村烟雨暗萧萧。涨寒潮。送春桡。目断京尘,何日听鸾箫。金雀觚棱千里外,指天际,碧云深,魂欲飘。
薰炉炷愁烟尽销。酒孤斟、谁与招。满怀情思,任吟笺、赋笔难描。惆怅山风、吹梦老秋宵。绿漾湖心波影阔,终待到,借垂杨、月半桥。
古寺踞城为甲刹,巍峨殿阁矗江云。
香烟昏壁沿廊黑,砖塔喧铃彻郡闻。
白日僧归春更静,清明鬼哭夜初分。
住持羞接闲人话,要访时官杜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