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松短草秋风早,野寺寥寥古意存。老我独来呼圣佛,传家犹喜见玄孙。
门前日落东湖绿,舍北云寒古岳尊。坐爱清游归未得,多情煮茗荐盘飧。
猜你喜欢
义公习禅(chán)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hè)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参考资料:
1、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
2、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1
3、王启兴.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200
4、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禅寂: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结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这里指禅房。一作“构”。空林:空寂的山林。
众:一作“群”。壑:沟壑。
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我游京国去,君向邺城来。自拂灯前剑,谁传花下杯。
停云虚夜馆,落月旷秋台。鸿雁飞何处,相思赋七哀。
破瓶落井空永沈,故乡望断无归心。宁知远使问姓名,
汉语泠泠传好音。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
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
万水朝东弱水西,先生归去老峨眉。
人间那得楼千尺,望得峨眉山见时。
昨日使人回,闻君与之坐。
君问我何为,但云思寡过。
寡过真未能,便得北窗卧。
此趣今已深,世间谁与和。
负郭成三径,郊原带草堂。飞甍摇海气,画槛纳江光。
花色吴门近,棠阴越里长。中朝思大厦,未许醉清商。
极目湖光彻骨清,无风犹觉尚坚冰。心安处处皆堪乐,未必西南是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