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寒金气重,落叶覆苍苔。万木俱萧索,黄花独自开。
猜你喜欢
玉恙经秋辗转深,上池清水渍罗衾。莫缘知己真披胆,可是吟诗欲呕心。
鱼目那堪通夜醒,犀株枉自辟寒簪。黄花慢想倾城顾,病过荷花直到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山路入云际,山深云更深。老龙方晦角,秀木不依林。
溪溜冰生面,泉泓月赠心。何须长抱石,天下望成霖。
试酌女贞酒,春风生缊袍。光真浮琥珀,功或胜蒲萄。
聊以分同好,非徒餍老饕。五加君酿美,芳韵定应高。
无数花飞点客窗,捲帘犹自拨银釭。乘风逐队纷成阵,乱雨奔流漫注红。
摇落敢言天有忏,芳菲还纪色无双。从今别却繁华日,一片春心未肯降。
铁冠棱棱斧在握,绣衣使者行燕朔。
月冷居庸夜渡关,霜清碣石朝横角。
闻道愁云暗朔天,黄沙白碛可人怜。
鸡鸣山下多胡垒,牟那峰前亦汉川。
尚想蒙尘悲已已,空怀击剑勒燕然。
燕然可登石可勒,平生志在伊吾北。
三败羞称曹沫功,一匡再见夷吾力。
古称御史官之雄,震摇山岳在尔躬。
埋轮张纲有奇气,抗疏李勉诚英风。
慷慨况曾亲甲胄,抚循更是属疲癃。
片言挟纩士尽起,目中久已无诸戎。
所嗟恩宠未久及,皂囊白简催归急。
衮职虽知藉补多,边民日望骢尘泣。
闻说朱栏照眼新,一溪清浅共谁分。可怜桥下无情水,不遣龟鱼识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