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踏石访山友,野鸟惊人闹枯柳。牧童为我通姓名,一笑相迎鹤发叟。
结茅倚岩屋数间,尘埃辟易不用帚。竹厨贮书罗四五,土壁黏碑分左右。
山中新醅未堪压,携手邀我沽村酒。床前尚有著残棋,忘记四围关户牖。
日斜扶醉同归来,但见黑白子纷纠。猕猴树上周章走,莫是此曹来动否。
猜你喜欢
晓爱山气清,晚爱山烟苍。日夕常在山,遂与山相忘。
相忘忽相忆,忆我山中客。松扉轻叩声,或恐惊栖翼。
遥闻捣药声,知有幽人家。
相寻欲无路,又隔一豀花。
坚冰渐解柳初黄,钝斧谁将劈巨荒。但任疏狂留本色,不妨粗粝是家常。
千群龙象归华表,万里风沙建宝坊。几向棒头明正眼,混同依旧浩茫茫。
寂寂高楼俯水滨,喧喧龙鹤竞残鳞。帆开云影移书幌,花落风枝损砚尘。
衰病渐看成废物,艰难无处著闲身。江南四月鲥鱼美,何必猪肝苦累人。
腥红苦李出林迟,钗朵盘兼小荔支。番蒜摘残龙眼熟,满街斜日卖黄藜。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风丝:微风。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一从凉吹转蓬科,拾翠无由近御河。别后园林深积箨,旧时池籞冷残荷。
掘根险为饥鸿尽,剉荐能禁战马过?头白王孙归得未,乱蛩如雨绕铜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