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是清溪近处居,在官却与在家如。
柳风拂岸时鸣橹,梅月横窗夜读书。
休问舟闲无唤渡,须知水到自成渠。
俸钱已足供薪粒,比着简瓢尽有余。
猜你喜欢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suō)衣卧月明。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参考资料:
1、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
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脩贡年年采万株,只今胜雪与初殊。宣和殿里春风好,喜动天颜是玉腴。
帝子台高,秋九月、重阳天气。问几处晚晴篱落,菊花开未。
蓝涧唫诗词客老,白衣送酒先生醉。只古人旷达,与牢愁都成例。
白雁过霜痕,坠红叶、脱雨声至。听潇湘涛,瑟瑟悲秋之泪。
华岳持螯名士派,彭城戏马英雄意。对西风一笑,把茱萸秋山翠。
琳馆惬清赏,楼居俯城阴。高竹间乔柯,幽然自山林。
我本草泽士,不谐市俗心。能来弗缘招,忽去亦莫寻。
翩翩拂双袖,孤云渺秋岑。
落英泛流水,点点如飘霞。为有问津者,不敢种桃花。
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复将心奉八风。
逆顺境来欣戚变,咄哉谁是主人翁?
建议初辞灞上亭,指挥豪杰破名城。高台置酒传天语,故国蒙恩罢岁征。
王气郁葱关树晓,霸图萧瑟楚云晴。良弓走狗知何补,空叹韩彭意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