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黄水落秋将暮,鼓翼各寻云外路。为问归飞归底处,我今亦向江南去。
猜你喜欢
鱼跃鱼沉都不知,垂竿只要得鱼归。天寒浪急鱼难得,愁入芦花日又西。
唐时胡马入长安,下马胡儿倚马鞍。今日升平无此物,樽前聊写画图看。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qióng)声入罗幕。
楼阁前面的桃李已经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渐凋落。
思绪烦乱而织锦尚未成匹,蟋蟀鸣声却阵阵传入罗幕。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楼头:一作“楼前”。芙蓉:荷花的别名。
织锦:即织锦以寄相思之意。这里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典故。蛩声:蟋蟀的鸣声。
这首诗通篇是一个女子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由“织锦”这个典故可知,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位思妇,其丈夫或游宦,或征戍,不必坐实。她感叹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楼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这是思妇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这位少妇,独坐幽闺,愁眉深锁,凝神呆望着楼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经纷纷落下,花疏叶繁,大好春光即将逝去,这就增添了她许多愁绪。次句写秋天。池塘之中,秋风乍起,荷花飘零,黯然凝望,惆怅无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谓织锦以寄相思,然思极恨极,致使思绪繁乱,未能织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顾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结情,用蟋蟀鸣声入于深闺罗帏来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在古诗词中,蛰声往往同织妇联系在一起,且多写夜间悲愁。如姜夔《齐天乐·蟋蟀》云:“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云:“蟋蟀吟堂前,惆怅侬愁。”秋凉已届,万户捣衣,又是最为关情之事;岁云将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除第三句用典为情语之外,共他三句皆为景语。然而却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体,妙合无垠。在结构方面,首句写春,次句写秋,两句结合,暗示春秋代序,年华转换,迟暮之感,相思之殷,尽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总括全诗,意在言外,余韵悠然。
诗见程俱七。《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问联句》
岂有图南意,吾居亦少东。储粮三月尽,簪笔一生空。
贺岁聊从俗,偷生愧作翁。乾嘉成已事,不敢说咸同。
主人真不俗,当户小筵开。樽满斟新酿,阶平埽旧苔。
诗僧留古塔,循吏望高台。雅集无今古,伊谁济世才。
少年谁逐广文游,苜蓿盘空且为留。暂割半毡遗子敬,还将一榻下南州。
抱来和璧知难夜,弹罢嵇琴别是秋。莫怪相逢誇邺客,至今何处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