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紫诏下龙楼,夕卷红旌别海陬。六路理财烦侍从,一门传节继风流。
诗如老杜犹为达,策似刘蕡稍见收。廊庙乏材终大用,愿均和气及岩幽。
猜你喜欢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áo)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kūn)洋。
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六鳌句:这里借指鳌山,是把灯彩迭成山的形状;仙是作者自比,因看鳌山灯彩联想到后句的神山沦没而伤心流泪。神山:《史记·秦始皇纪》:“海中有三神仙:这里指台湾岛。
五更:以前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此处指深夜。鲲洋:台湾南部有海口名七鲲身台湾岛,鲲洋,指台湾海峡。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旧人唯有何戡(kā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我离别京城已经二十多载,今日重闻宫中旧曲,心中无限感慨。
当年老相识就只剩下何戡一个,他又殷勤地把《渭城曲》唱起来。更:再。渭城: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参考资料:
1、梁守中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9-70
帝京:帝都,京都。天乐:指宫中演奏的音乐。不胜情:感情无法抑制。
何戡:元和、长庆年间一位著名的歌手。更:再。渭城: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两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诗人回到长安的事与情,但这话同时也就告诉了读者“二十余年”前,诗人曾在帝京,并且听过“天乐”。这表明诗人当年并非长安一布衣。一别多年,帝京重返,且又听到熟悉的“天乐”,此时此地,直教诗人情难自已。这“情”的内涵是喜,还是悲,是伤,抑是慨,并没有明确说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了解诗人“二十余年”前在长安的情况,而后又是怎样“别帝京”的,“别”后这二十多年又是怎么度过的,还有与他一样告“别帝京”的朋友们,又有着怎样的遭遇。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一段“永贞革新”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保守势力对革新派残酷迫害的历史,这里有包括诗人在内的“二王八司马”的悲剧,还有这些悲剧人物之间的相互激励、相濡以沫的动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这些,读者才能体会到“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的深沉的内涵,和无限的悲慨。对此,诗人有时也表现得比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这是头一年(827年)回长安途中在洛阳遇到韩泰时写的,可见这种悲愤之情,久已郁积于胸,“洛中逢韩七”,“重闻天乐”,都不过是遇事则动、借题发挥而已。
一二两句由今而入昔,思绪万端,言简意丰,情溢于词,而对于全诗来说还只是开始,它给与何戡重逢创造了环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转入正题,妙以何戡之在,点出“旧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则“在”亦悲,“不在”亦悲,无限悲痛,隐于字背。况且唯有的一位旧人何戡,又偏不忘旧事,又为他唱起了当年送别的离歌《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没有人能想到重入长安无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别帝京”,此时的耆旧凋零,更是齐袭心头,千层浪,万重波。滔滔难平。有人说艺术贵在引人思索,此诗之妙,大概也在于此。
铁笛梅花洞口宽,画梁烟锁御书寒。末虫有意缘符竹,仙鹤何心立古坛。
明月自来浮赤水,钧天谁复奏黄冠。空馀蝴蝶丛丹灶,肯信人间一梦残。
大化遥沾古越裳,未通华语解文章。天朝才士来增重,响答诗筒侑客觞。
镂雪融肌,搓酥涤腕。广寒宫里仙人,亭亭玉立,为谁小谪红尘,原来一幅生绡画。
是先生,写出丰神。信人闲,有此娉婷,那不消魂。
痴情解得参空色,爱佳人是影,影是真真。万唤千呼,可能消息相闻。
思量除却张萱笔。问庸姿,谁伴吟身,尽年年,月下悲秋,花下伤春。
天声未畅威穷发,将军已过和城窟。
红旗半卷夜归来,马蹄踏碎天山月。
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
贼今在邑农在山。
但愿今年贼去早,春田处处无荒草;农夫呼妇出山来,深种春秧答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