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刮刮侵人肤,宿云卷卷归江湖。天开碧幕万里铺,飞出东来三足乌。
羽毛浑丹光焰敷,地下万物冻以舒。我今踊跃行樵苏,白粳可籴酒可沽。
乌为母,吾为雏,致我之暖,令我之餔,嗟不能报乌区区。
猜你喜欢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第139-140页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芳(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芳菲:香花芳草。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
当年谢病辞金阙,此日高登在凤台。嘉礼特蒙天使盛,客怀时向故人开。
浮沉转盼成今古,寒暑惊心几往来。万事蹉跎空白发,馀龄程课为谁催。
有夏多罪。
殷人涂炭。
四海倒悬。
十室思乱。
自天命我。
殱凶殄难。
既跃乃飞。
言登天汉。
爰享爰格。
福禄攸赞。
动而得谤亦名随,生子看来不必奇。
尔辈真堪畀豺虎,君王安用猎熊罴。
人言李白文如锦,谁信卢能命若丝。
回首世间机阱恶,子归闭户有馀师。
将军开国弓剑传,子孙章甫能朝天。相国沉冥二十年,怀宝弗售人所怜。
飞缨跃马赫动地,公也视之如浮烟,雅歌日醉金尊前。
生有三男子,不令学剑令青编。大郎早蹑黄金榜,声名佐郡青云上。
二郎秾郁更英特,掇青拾紫犹翻掌。三郎年十馀,头颅角崭如。
拱立向人前,解背经与书。二郎昨别我,云将还故乡。
马蹄驰逐秋槐黄,龙泉出匣光自射,骅骝历块畴能当。
连翩骑从喧皇州,春风紫陌行鸣驺,生儿当如孙仲谋。
于嗟相国胡所忧,浊醪惟恨不满瓯。听我王郎行,我行还自歌。
何以赠之珊瑚柯,又何赠之玉山禾。愿郎归,白玉珂。
家无负郭田,何以怀归耕。岂不有他好,复恐劳其生。
穷居四十年,富贵浮云轻。乳鸟喧高枝,壮心忽然惊。
所忧闻道晚,德业将无成。言此向知己,欲语已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