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兹山昔屡游,回环气象冷清幽。茂林滃郁叠苍翠,宴坐潇洒风飕飗。
密甃积藓迸泉眼,飞翚比翼参云头。径边谁开青步障,客来共泛紫玉瓯。
每思乘兴可独往,尘缨未濯莫我留。胜处尽至心未厌,健步历览势挟辀。
平生趣向与时背,泉石夙志略已酬。兹山独以泉品贵,乃得嘉名传九州。
譬人其中贵有物,源深混混难穷搜。支公此去久愈爱,自我佳句忘百忧。
忽蒙远寄煮岩壑,而我方欲千里求。愿公早见疑蛇解,急诏当应易剡舟。
猜你喜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lǚ)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sháo)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极高。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黛玉对宝钗的猜疑,在第四十二回“薛芜君兰言解疑癖”后已不复存在。事实如脂评指出,贾府上下,人人心目中宝黛都是一对未来的“好夫妻”),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落粗官伍哙曹,清流甘分绝英髦。建牙恩有丘山重,捍塞功无尺寸高。
许国壮心轻蹈死,殄戎豪气入横刀。只期名遂扁舟去,掉臂江湖掷锦袍。
江外水不冻,今年寒复迟。众芳且未歇,近腊仍袷衣。
载酒适我情,兴来趣渐微。方舟大川上,环酌对落晖。
两片青石棱,波际无因依。三山安可到,欲到风引归。
沧溟壮观多,心目豁暂时。况得穷日夕,乘槎何所之。
纵步不知远,夕阳犹未回。好花随处发,流水趁人来。
千年唐宋文章价,江海潮如此亦然。淘泻心胸存底物,盈科万古视原泉。
岳阳楼句旧空传,今日登临一慨然。不是洪钧有偏党,岂容胜概独完全。
山川形势三千里,基构声华五百年。襟带西南太平世,收罗风月属私权。
良人家住燕山阳,春花为颜玉为裳。别来不觉已十霜,两地相思空断肠。
肠断断兮愁欲绝,倚阑共对天边月。月圆仍缺缺仍圆,相思相见还相别。
别来消息不曾闻,几见梅花长梦君。君意悠悠川上水,妾心脉脉陇头云。
陇头云,川上水,岁岁年年祇如此。水流云散自有时,惟有此情无日已。
北阙至东京,风光十六程。坐移丞相阁,春入广陵城。
红旆拥双节,白须无一茎。万人开路看,百吏立班迎。
阃外君弥重,尊前我亦荣。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