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黛逃秦苑,羞蝉入汉年。羽毛滋异药,山谷遇真仙。
夜月思金屋,春风漱玉泉。折花寿王母,嬴女解相怜。
猜你喜欢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cù)浪,散作满河星。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参考资料:
1、田国钰等编著.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第47页
2、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丛书主编;邱凤莲本册主编.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三年级第3版:长春出版社,2011.06:第75页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玉壶清漏起微凉。好秋光。金杯重叠满琼浆。会仙乡。新曲词丝管,新声更飐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泛浓香。为寿百千长。
五儿长大翟妻贤,解绶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秋光不似义熙前。
清溪若奔虬,八锁束其颈。
奔腾去莫脱,摆掣姿骁猛。
嘈嘈战风霆,万鼓助其劲。
声驱石崖动,气抱晴日冷。
我来怯初登,注视久乃定。
悠悠山川阔,寸目罗万景。
平生林野趣,疏放谢鞭警。
会期山月出,一啸清夜永。
烟里晚濛濛,孤舟更北去。鸟啼荒岸竹,帆转平沙树。
夜镫照暗水,雨声在何处。万籁如笙竽,岁华送迟暮。
鸣銮回紫禁,步玉捧宸旒。肆眚遵虞典,欢传十二州。
主人夜呻吟,皆入妻子心。客子昼呻吟,徒为虫鸟音。
妻子手中病,愁思不复深。僮仆手中病,忧危独难任。
丈夫久漂泊,神气自然沉。况于滞疾中,何人免嘘eS.
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沉忧独无极,尘泪互盈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