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万卷积成蠹,老屋数閒深却幽。
午枕忽惊毛骨冷,觉来风雨一山秋。
猜你喜欢
名山邦域中,每叹梦境隔。
如何夏而春,共苦沽水厄。
向来梦中山,真作缘云升。
夜气与僧话,凛凛冰壶清。
初宵潺淙声,大慰望霓意。
睡醒钟鱼鸣,犹是翻盆势。
不因官事驱,宁许山门留。
况今浴种天,顿释嗣岁忧。
雨既副我祷,出亦入吾手。
一旦二喜并,谁谓终不偶。
涉世嗟聱牙,天颇怜其穷。
更持灵台香,归谢渊德龙。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
2、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清阴霭霭匝城闉,万井熙熙桃杏春。紫陌传呼旌旆出,重臣新佩玉麒麟。
三年书信远寥寥,知在临淄道路遥。空使多情长忆别,谁知白首得还朝。
曳裙几醉齐门酒,奉使应劳汉使轺。想到九重频顾问,好陈三策辅唐尧。
敕罚归天吏,飞符出未央。帝城千骑月,龙剑九秋霜。
草色乾坤老,军声关塞长。佩分华省玉,人是法曹郎。
三尺依城旦,双旌指冀方。恩深禹车泪,生转汉萦章。
渭水羞曾赤,箕星气独黄。别筵枫叶道,停锦荔枝乡。
为有高门待,应誇结驷良。
树影疑无地,庵居恰有泉。溪冰危客渡,石籁响寒烟。
翠湿常愁雨,山荒不记年。未能留信宿,猿鸟共愀然。
闻说潘郎窘食贫,何年会面慰艰勤。北风如有齐安便,为报相思频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