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书恨不见斯人,见后翻令自杀身。
毕竟立心多惨刻,少恩莫怨虎狼秦。
猜你喜欢
薄宦(huàn)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为了这个小官,兄弟们不得不各奔东西。知烟的往事随着岁月的风雨渐渐逝去,别的歌曲已经不忍再听,何况又遇上百花猾谢的暮春天气?
愁情啊,就像纷纷凋零的落花那样多。兄弟们啊,就要追随着鸿雁远去。您向南方霉向覃北就要出发,谁知以后相会在哪里?
参考资料:
1、喻朝刚,周航主编.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宋词观止五注释解说集评: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4:第792-793页
2、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214页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薄宦:谓官职卑微,仕途不甚得意。
征鸿:远行的大雁。潇湘:即潇水和湘水,均在湖南境内。这里是代指湖南一带。秦:今陕西一带。
上片以“薄宦各东西”句开篇,交代了兄弟分离的情况。“薄宦”在这里非谦词,更多的是一种解嘲。朝廷软弱无力,官职空有其名。纵有鸿鹄之志,终也壮志难酬。自己宏图难展,只有“薄宦”小衔而已,虚幻如烟。“各东西”表示他们虽满腹不平,却也要为官出世,颠沛辗转,远行天际。这次分别,他们从此天各一方,纵使亲情再深,也徒有念牵而已。“往事随风雨”句写得比较隐晦,大有往事堪哀不可回首之意。“往事”既有他们相处的时光,更包含他们宦海沉浮的遭际以及北宋倾覆、南宋偏安的全部心酸历史。无论如何,这些都已随雨打风吹去,现实依旧如此。“先自离歌不忍闻”承接黄童的“别泪多于雨”一句而来,季弟的和章写得荡气回肠,直入词人心扉。其中有分别的泪水,有肺腑“四十秋”的情深,有西出阳关的凄凉,有处处思兄的伤心。如此离歌,难怪词人不忍再听。词人与从弟分别却这般凄怆,毫无男子的爽朗、豪迈是时代给他们内心划下的伤痕。身逢乱世,太多坎坷,他们所有的不满、所有的怨怼都无可排遣,只有两兄弟心有灵犀,倾吐高山流水之音,任世事变迁,有兄弟的鼓励安慰就是仅剩的温存。而现在连这亲情之梦部归于破碎,心中所剩的也只有伤感悲愤了。从此以往,他们只能独自承担生活的压抑,怨受着时间无情的流逝。“又何况,春将暮。”再次给这凄楚的氛围平添伤感的色彩。
下片承春暮而抒离愁。”愁共落花多”一语双关,既是分离的忧愁,又是人生的困顿。无论哪般,都已是郁结绵长,比落红还要多几分。“人逐征鸿去”,在孤单中渐行渐远,唯余词人一人承受着悲凉,生发“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的感喟。这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句,“潇湘”在南方,而秦属北地。这犹言兄弟南北分离,天地相隔,再相会不知其期。全词在低婉徘徊中收笔,其中浓浓的愁思依旧飘摇不断。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送别词之写景抒情,而以情带景,景物全是由离愁引出,又为离愁所包容。词人以浑厚的笔力将手足之情和分离之谊刻画得深沉、浓重,其字里行间也镌刻上时代的痕迹。既是送别的离曲,也是乱世的挽歌。全词抒情真率深切,笔力也清劲挺拔,语言质朴,格凋幽婉。
潇湘日暮时,倚棹蒹葭浦。不见独醒人,愁对湘妃语。璧月送归云,一叶莲舟兴。宝瑟奏清商,波底鱼龙舞。
春深绕屋绿阴稠,却扫无人识冗侯。
独肯叩关相劳问,不妨挟册共藏修。
舍舟缘涧入,步步起幽思。水作夏瀑势,山回冬睡时。
日蒸梅不待,风急雨无疑。返屐招游侣,舟中补一诗。
麦黄雨洗白,晴乾面黑苦。斗不满十钱,价轻贱如土。
里长下乡来,狰狞过猛虎。茅屋居中坐,探怀出催簿。
指簿呼姓名,不啻奴与虏。小心奉殷勤,酒食犹带怒。
谓自入公门,多年识规矩。非由上官差,谁敢问花户。
昨日蒙钧帖,上插飞毛羽。严行提经承,郡县难作主。
急索春夏粮,期限不过五。东南西北乡,奔波酸两股。
片刻何有停,四处相讨取。离家连今朝,明归恰当午。
闻言耽时光,迟挨亦何补。耕地须输租,向谁诉贫窭。
圈有子母牛,大小听客估。月上深醉行,咆哮动村坞。
去去莫重来,家家欲悬釜。闻君旋井闬,只恐遭其侮。
情知不可留,聊赠粟一庾。
北音融结本轻清,欲学含糊想未能。晚节弦歌应自笑,终朝簿领更相仍。
九江土壤多卑湿,三伏云氛正郁蒸。宴坐知君无暑气,风标自敌玉壶冰。
及当道作者,盖俯念草木之味也五陵春色旧曾游。翠娥讴。锦缠头。花落花开,不信有并州。浅碧障泥红叱拨,柳桥外,满东风,无点愁。近来近来双鬓秋。心渐收。情尚留。底事底事递如许,身世沉浮。何况年华,长向镜中羞。才见那时帘外月,便想起,醉吹箫,罨昼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