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主张罗网异材,一言隗始自为媒。
他年能下齐城者,知自千金市骨来。
猜你喜欢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36页.
2、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598页.
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老木:枯老的树木。’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雨堪晴,坐来池上荷珠碎。倬眉浓翠。怎不交人醉。美盼流觞,白鹭窥秋水。天然媚。大家休睡。笑倚西风里。
打门军将到山家,小国长须海上楂。
冰片霞餐正浮蜜,雪穰风味更宜茶。
颇思野蔌盘无荔,安得珍投琼报瓜。
泛水旧游浑不记,且看七碗岸巾纱。
刘王宫尽毁,双阙尚巍峨。待漏何人肃,乘车此日过。
物情新甲子,图画旧山河。形式盘龙虎,前潭有白鹅。
门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涧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覆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
高低相倚向,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居然抱慈孝,根底信天成。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欣欣。
郓州张公艺,九恣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冯宿丱岁时,随父庐祖坟。
父子相随孝,灵芝特地春。
北海吕元简,四世同家主。
似至牛马羊,异母皆相乳。
虞乡董公直,鞠养诸孤遗。
鸜鹆与鸦鹊,同巢而共枝。
孝行动天壤,鸟兽皆随时。
又闻猓(左犭右然)兽,死不相弃离。
暾蝎与蛟鱼,子母长相随。
兽面而人心,此兽信有之。
兽心而人面,其人诚可悲。
李钧为侍御,弃母在□州。
母因殍饿死,世□何悠悠。
光禄□李者,亦是斯人流。
有母不侍养,异居经千秋。
唐家法网宽,贷死流遐陬。
崔湜为侍郎,天子赐瓜香。
携归与爱妻,老母不得尝。
一旦恶贯盈,杀之於路傍。
越公钟绍京,至孝何殊常。
小时得瓜果,先解进高堂。
长大遇玄宗,一夕登岩廊。
孝者名长新,逆者污人伦。
人既不如竹,乃是一埃尘。
夫为人子者,莫若事尊亲。
夫为人父者,莫若训儿孙。
积善与仁孝,可以立于身。
我愿移此竹,栽於率土滨。
使彼行人见,皆为慈孝人。
樵童见此竹,且莫伐我薪。
君不闻蓟孝廉,日饭二十家。一朝拂袖去京国,追之不可空咨嗟。
又不闻宾头卢,应供四天下。神通妙用固非难,中有巍然不动者。
今年有客来荆州,半世生涯一敝裘。仙风道骨愧二士,诸公亦许相追游。
迩来传食初无问,醉饱无劳主人劝。绝胜诗人杜拾遗,所历诸家才一饭。
飞云何冉冉,高与日月齐。中有两仙人,盛服持玉圭。
我欲从之游,天险不可跻。邈焉望不及,短日西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