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跨三千里,楼侵尺五天。碧鸳鸯瓦昼生烟。未信西山台观、压当年。野色分禾黍,秋声入管弦。闲挥谈尘襞吟笺。三十万家风月、共流连。
猜你喜欢
古木阴中系(x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系: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一队明妆拥碧油,罗衣风影照溪流。郊原紫翠今秋早,亭馆青红近日修。
谢女捉将团扇出,潘郎扶得板舆游。司香侍史携犀合,卷袖厨娘用玉钩。
彩胜虫鱼工剪刻,牙盘橙笋细雕镂。绯桃布席苔侵袜,银鹿移琴柳拂头。
萍景波中抛果核,桐阴石上置茶瓯。纵横一榻陈箫管,历乱三巡送酒筹。
捧砚久知荑玉冷,擎觞兼度眼波秋。唾花落点鱼争竞,髻蕊烘香蝶逗遛。
临水偶来同倚槛,隔花何路可登楼。殷勤子敬能持楫,佻达齐姬欲荡舟。
何处雪檐期射鸟,此时河岸似牵牛。青莎径软鞋踪浅,紫桂堂深浴室幽。
小院竹凉清枕簟,疏窗松荫暗棋楸。笺纨就手巾箱取,细翠随身镜匣收。
归路别穿红叶径,同袍犹隔白苹洲。也知重向灯前见,难诉佳游一段愁。
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
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
酒渴何方疗,江波一掬清。泻瓯如练色,漱齿作泉声。
味带他山雪,光含白露精。只应千古后,长称伯伦情。
不敢要君徵亦起,致君全得似唐虞。谠言昨叹离天听,
新冢今闻入县图。琴锁坏窗风自触,鹤归乔木月难呼。
学书弟子何人在,检点犹逢谏草无。
挥涕临岐作别难,岂期今日偶生还。早知刺舌惩多口,何事低眉致厚颜。
诗寄碧云生晚戍,书来黄叶满秋山。一杯浊酒清灯夜,犹恐相逢是梦间。
今春贼来时,军士怖而走。今冬贼来时,决拾揎两肘。
愤然思出斗,不但要死守。仰怀吾君仁,愈觉戎虏丑。
欲以占天心,于焉卜长久。暂劳何足道,富贵要力取。
行看斩贼头,金印大如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