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堂总好,六十有馀年。转变人常尔,兴亡事亦然。
僧庐虽一坐,道院尚相连。弹指三家住,苍茫起白烟。
猜你喜欢
山林君已得,丘壑我犹居。地在名徒换,年深景自如。
舍人诗可玩,丞相事堪书。领略无轻负,交游本未疏。
洗竹延清景,培松卫岁芳。好峰多漾翠,嘉卉袭人香。
犀玉开书札,龙蛇起混茫。微风北窗卧,真可上羲皇。
云鬟(huán)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chī)夷去得无。
酒醉后头发散乱,依靠着栏杆发现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别人搀扶我,进入仙家的境地。
一望无际的枯草,我从水路取道苏州,就随着范蠡退隐江湖离开仕途么?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3-105
云鬟:古代通称妇女的头发。此处特指苏轼自己的头发,这与古代成年男子束发的习俗有关。倾倒:有散乱的意思。
姑苏:指苏州。鸱夷: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主动退隐江湖,改姓更名,到齐国时称为鸱夷子皮。
上片写醉后所见的美景以及醉态中的奇想。首句“云鬟倾倒”,直接描写酒醉后头发散乱的状态。次句“醉倚阑干风月好”紧承前句,当苏轼醉后倚栏而望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美的境界:“风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在醉酒后拥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与自然美景相遇,这种“酒中趣”就显得不俗了。“凭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个“醉”字,仍写醉意朦胧的状态。就在这时,苏轼突发奇想,“误人仙家碧玉壶。”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博览群籍,不免于“杂学旁搜”,神仙方术之类书籍也莫不毕览,由该词所写可见一斑。这里“仙家碧玉壶”的神话传说,不仅紧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苏轼童真与诙谐的个性。
下片写赴杭州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途经苏州时的怀古之思。“连天衰草”句,显示了江南仲冬时的季节特征,展现了苏轼在旷野中行进时一片苍凉、凄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苏轼在宦游中某种疲乏、栖遑(huáng)的心态,为下文引发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预伏一笔。接着“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叙事,暗写当前赴杭任之事。“湖”字“当指太湖”,并与苏轼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历相印证,以确定本篇的写作时间,是颇为精当的。“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两句,写经过姑苏时,引起对当年归隐江湖的越国功臣范蠡的联想,以及对苏轼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尽管苏轼的这种思考是偶发的,并不符合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人生理想。
吾庐双好树,簇簇近浮烟。急雨仍堪倚,斜阳不废眠。
山童勤扫叶,稚子莫惊蝉。俗态轻幽寂,柴门赖素偏。
雪窗萤案饱储书,两沐旌旗奉使车。请赋新亭留胜迹,画檐高映绿萝居。
望重来为守土臣,清高还似武功贫。道从会解唯求静,
诗造玄微不趁新。玉帛已知难挠思,云泉终是得闲身。
两衙向后长无事,门馆多逢请益人。
翩翩公子谁与俦,锦衣美食夫何求?无端更夺寒士业,石田广置期丰收。
草堂只在樗园里,六砚棱棱列棐几。雕镌形式各不同,润泽幽妍皆可喜。
端溪三砚石质清,鸲之鹆之双瞳明。如风字者品最贵,肌理细腻夸坚精。
龙尾微凹制更古,金星错落难□数。涩不留笔滑受墨,摩挲忽忆苏公语。
其一间以铜雀瓦,自言亲购铜台下。露湿云蒸泼墨鲜,千年浊浪供倾泻。
中有宝砚识者稀,金声玉色无瑕疵。铭言高古俪钟鼎,乾坤小玺盘蛟螭。
细看乃是内府物,一顾失却千瑰琦。得一已难况有六,回环次第充君目。
主人日夕同徜徉,曰吾爱之颜吾堂。焚香寂坐生虚白,搦管临书拓硬黄。
主人不独书法好,主人诗歌更矫矫。空堂下笔风雨来,鲸鱼飞出沧溟开。
好凭石上淋漓墨,摅尔胸中磊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