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汴(biàn)水东流无限春,隋(suí)家宫阙(què)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
行人啊千万别望向长堤上的美景,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让人惆怅。
参考资料: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49
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朋游三十年,道谊曾不替。知公定交初,德音日相继。
公本西平胄,水木有源柢。少年擅才名,文词出新制。
上书排帝阍,此志一何锐。门停长者车,青眼风尘际。
仰窥古作者,流衍得真裔。主司跃然惊,擢桂亦常例。
献策回重瞳,一朝荷嘉惠。轩昂露头角,清光映宸卫。
寻常笑语间,历历邦家计。力深稽古馀,致远未尝泥。
大哉养材功,不负文明世。钟镛悬华轩,圭璧藉文罽。
令弟共翱翔,科重甲辰岁。发轫铨曹郎,优游养经济。
登俊拔芳翘,黜邪洗荒秽。公馀日扃门,惟有庭鹤唳。
读礼归故山,三年泪盈袂。夏官故本兵,独立谢权嬖。
三边诸将臣,始得重轻势。公心如青天,风月动光霁。
挥毫寓军法,烟云乱行缀。奉使历南邦,爽气消瘴疠。
西藩领参伯,简在荷先帝。公初度函关,在在减征税。
向来暴如焚,屏若扫以彗。所不活群生,臣也誓有毙。
人情甚苦荼,而我独深哜。移旌向浙江,山水心夙契。
相逢我知心,欢颜照堂砌。冉冉山云浮,滔滔海波逝。
倡和吊忠魂,情真句还丽。恶风从北来,群芳不胜脆。
万怪歘呈露,共讶天地闭。公时居左辖,只手披蒙翳。
抗冲等铁石,调剂参姜桂。哭声动九关,天乎竟迢递。
力穷叫苍梧,重华久云瘗。飘然得赋归,冰霜日凌厉。
乾坤浩茫茫,吾道真成滞。讣音隔三秋,乃复自燕蓟。
日斜望芜汀,些罢愁云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