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寻梅山上春浦,夹道繁花何用许。晴风暮日蔼微宇,佳处留连因语语。
夫君易学诚可数,盘折崛峍非媚妩。叫阍归来心独苦,酒饮我时无道古。
猜你喜欢
月出波光涌,秋深露气寒。观涛心欲壮,击楫道偏难。
灯火渔家集,帆樯估客欢。江南多泽国,此地却同看。
怀痾苦无悰,抚节惊岁暮。淹留属休告,宁复婴物务。
幽人偶相赏,萧散随所遇。寒郊联骑出,崇冈时延驻。
山家如可即,鸡犬隔烟雾。举鞭问樵丁,始识林下路。
亭榭歘轩敞,岩壑郁盘互。主人能爱客,何必论雅素。
浊醪散襟颜,池鲜足供具。虽非穷胜践,政自得野趣。
日夕归影乱,岚霏袭衣裾。鸣驺慎毋前,悠然望江树。
旧宅鉴湖阴,东归慰远心。风帆沙树杳,驿路水云深。
袖有题诗卷,囊多卖卜金。翩然自来往,应不负山林。
船子下扬州,浮萍逐水流。一声河满子,千古动悲愁。
不入四明路,侵寻已十年。葛藤论往事,蝉蜕想苍烟。
松下数株石,岩前千丈泉。何为不肯往,芒屩更参禅。
啼遍城乌天欲曙,如水微凉,绰约牵幽绪。花外番风吹晓雾,荒荒残月随云去。
宝鸭馀熏萦麝缕,百转千回,仿佛愁来路。坐尽更筹还自语,华胥境杳无寻处。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
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