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石作翠竹,秋风生晚凉。政须人啸咏,应记我行藏。
猜你喜欢
仄径积雪扫去,枯椿栏户推开。今早矮檐鹊报,前山古洞猿来。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风丝:微风。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孔铎经百年,诬世有杨墨。
天生子舆氏,邪说一以息。
紫阳曾未远,人复底无极。
先生严卫道,功比异端辟。
残山剩水,陌上多尘土。此地当时分汉楚。俯仰几番今古。暮云野树苍茫。秋风荒草沙场。极目寒鸦归外,数家篱落斜阳。
泛香溪一舸,帆影天边,远落云浔。橹唱斜阳外,待浮家去也,载鹤携琴。
未忘五湖烟水,鸥鹭旧知音。看胜迹依然,馆娃宫里,响屧廊深。
重寻。昔游地,听古寺钟敲,翠耸遥岑。易冷笙歌梦,剩酒痕浓晕,犹恋罗襟。
而今鬓霜催老,憔悴少年心。只添了新词,旗亭画壁扶醉吟。
前辈凋零尽,南阳有古阡。诗应传四海,酒不到重泉。
槐国真成梦,桃源亦是仙。松根一匊泪,惨淡堕风烟。
淮川锁支祁,民免其鱼苦。
谁谓旌阳翁,功可配神禹。
小试青蛇锋,横绝长蛟膂。
聚彼数州铁,铸此千民柱。
沉江压余妖,妥首敢掀舞。
波涛永息民按堵,只恐人间有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