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沄沄山雪盛,寒雾不收潮风劲。诗人与我把一杯,信道东南此为胜。
隔望遥知是剡中,坐看飘洒归空濛。回首纷华车马外,西湖虽好此无雄。
猜你喜欢
于以采蘋(pín)?南涧之滨。于以采藻(zǎo)?于彼行(xíng)潦(lǎo)。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于以湘之?维锜(qí)及釜。
于以奠(diàn)之?宗室牖(yǒu)下。谁其尸之?有齐(zhāi)季女。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参考资料:
1、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30
2、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32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锜: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奠:放置。宗室:宗庙、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窗户。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有:语首助词,无义。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季:少、小。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平生顺天命,渴饮与饥饭。
不能便利趋,俛首榷商贩。
随群谒上官,言语但朴愿。
岂知事迎合,宛转若藤蔓。
秉心实无它,世俗乃憎怨。
岂期筮仕初,邂逅适素愿。
明公行都来,郡政毕已逮。
不惟辱宽假,时亦蒙诱劝。
王事有期程,后我念迟钝。
公今趋天朝,尚我坐尘坌。
感恩顾未报,送别益增恨。
伟哉佐此邦,声名不前逊。
专城亦数月,蒙福数十万。
清介持一律,冰玉不可溷。
从来士大夫,德劭才或困。
岂如明公贤,全美难悉论。
行看庙堂上,相先以名献。
斐然作诗歌,聊写意缱绻。
弋阳县南山下寺,三十二峰罗列奇。最爱紫烟生石鼎,绝怜青嶂削灵芝。
哨崖哀壑还人世,古往今来自鬓丝。巳遣野场维玉骑,合留岩月照金卮。
鸟投山嘴。云中晓日如花蕊。春去翩翩。万顷诗情落水田。
只容年少。醉眠大地青难了。来去如云。健足东西山趁人。
嗟见多知汉,终日枉用心。岐路逞喽啰,欺谩一切人。
唯作地狱滓,不修来世因。忽尔无常到,定知乱纷纷。
再拜升车望已过,却教红粉保山河。
当时岂止毛延寿,对面欺君事更多。
触目尽陂塘,山光接水光。
近来仍雨足,莫道是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