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楫楚江曲,辍棹潇湘涯。天水互澄廓,矧逢清秋时。
霜明沙渚净,露寒岸草滋。芳蘅被长薄,修篁映素漪。
月华临夜空,青山窈多姿。帝子渺何许,㛹娟远水湄。
逶靡回翠旌,仿佛骖文狸。苍梧白云去,洞庭丹枫衰。
美人期不还,日落愁参差。眷彼湘竹吟,踌躇有馀悲。
猜你喜欢
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书记翩翩清且嘉,偶携龙剑事张华。行吟常负囊中锦,同梦曾偷笔里花。
白社径堪呼小友,青云犹许附名家。主人最是怜才者,岂似方回浪自誇?
一点微星炯,双厓钓石存。炎陵销旧业,过客酹清尊。
草竹藏碑碣,渔樵问子孙。群英如耿邓,千载更谁论。
隼旟归洛知何日,鹤驾还嵩莫过春。
惆怅香山云水冷,明朝便是独游人。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pái)徊(huái)。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líng)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参考资料:
1、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04页
2、李明春,于翔选编.九州情思: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11:第68页
途经:路过。
季重:吴质字。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梵语“劫波”的省略。
“”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晓色_日忽云日澹,绰开坦坦长途。西宁太守问程初。梅梢迎候骑,柳树困平芜。
九折邛峡浑可事,不妨叱驭先驱。平平岂是策真无。抚摩迂事业,细密钝功夫。
亭榭逢君复,源泉改色流。喷珠连地涌,仰镜合天浮。
掇蛤曾兼石,移家欲狎鸥。猎心萌自鄙,日往水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