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贵不苟,声名难预期。功非宜食肉,道岂忘羹藜。
政恐仪无舌,那论纬有髭。汉庭今用少,览镜独何为。
猜你喜欢
应俗由来懒,谋身尚敢先。栖栖从见嫉,仆仆岂能贤。
骏马常追日,方舟可济川。人生各有趣,心目慎相怜。
暗中人易记,名下士非虚。此道凭谁办,它时或自如。
真能食万户,定复愧三闾。富贵虽吾有,当令功可书。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洞蔽深云远俗尘,山中曾未识朱轮。
自从白傅来游后,三百年间又一人。
玉貌仍同雪一般。桃红略减别时颜。任凭憔悴,也尽彀郎看。
小影如魂当月坐,花间不信是人间。抱来才慰,真个未成烟。
西山寒色侵窗棂,觑眼浩浩重关扃。并载耸肩冲冻出,尖叉冷峭谁当听。
旧题年月暗尘壁,劫后好事如晨星。昨者旌旆照原隰,珠襦玉匣藏神灵。
彤帷雨泪洒阳燠,光景似塞衔悲人。痛定伛偻拨灰话,过市对酌倾空瓶。
二客后至赴盛集,遥想宣劝杯无停。禁体号令严白战,主人拥被君当醒。
当时入地报分寸,关心丰歉烦明廷。梦寐恍惚那忍说,瑞应屏绝还讲经。
高寒天上试回望,玉戏切莫忘江亭。侔色揣称隔梅讯,故乡花事谈伶俜。
鹤胫不可断,凫胫不可续。物性有自然,何为苦羁束。
云泉自高下,鱼鸟翩相逐。本无百年命,安危同所欲。
栖游非一途,微生各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