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从他密密移,聪明非复似前时。暂披金甲为儒将,曾燕珠宫对玉卮。
一日看回花恨疾,三年生就叶嫌迟。慇勤为访春消息,赖有羹梅探得知。
猜你喜欢
浅红深紫旋教移,直待开无空阙时。花十八中看蹋鞠,玉东西外听扬卮。
笙歌船舫天围合,灯火楼台月上迟。顾我若非乡曲远,定应长占此州知。
飞雪带春风,徘(pái)徊(huái)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参考资料:
1、丁新彦选注.幼读古诗一百首: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02月第1版:55.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万竹山中丹叶秋,五峰岩讶白云留。
黄花夹路开无主,青嶂随人翠欲流。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忆昔年十五,七月辛丑秋。
郡治及祖居,一夜灰郁攸。
倏忽六十载,将无坠箕裘。
侥幸登一第,患难何其稠。
滨死者累矣,尚存镜中头。
行善丛谤议,施德招冤讎。
久已致其仕,此生行且休。
半饱半饥间,陈粟虀一瓯。
鼎食拼鼎烹,吾非斯人俦。
万事不如意,自取何怨尤。
折腰复仰面,舐痔而封侯。
何如醉茅柴,霞外鼾鼻齁。
远游怅不乐,兹赏吾道存。款曲故人意,辛勤清夜言。
东亭何寥寥,佳境无朝昏。阶墀近洲渚,户牖当郊原。
矧乃穷周旋,游时怡讨论。树阴荡瑶瑟,月气延清尊。
明河带飞雁,野火连荒村。对此更愁予,悠哉怀故园。
万里蜀山险,难似上青天。谁知间有,人心之险甚山川。
赖得皇华星使,满载春风和气,来自鉴湖边。要识方寸地,四十万云烟。
佩珑璁,冠昱爚,组蝉联。眼前富贵馀事,所乐不存焉。
闻道汉家子政,博考兰台载籍,胸次著千年。会有太一老,同结海山缘。
挥袖谢人间,一窗如海宽。
鹿麛为老伴,松屑当朝餐。
自悟达生理,尽容非意干。
却嫌孤寂甚,支灶学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