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泥融处堕蔫红,社近寒生雨又风。
未办把杯供一醉,花开花落太匆匆。
猜你喜欢
清绝长生观,再游疑後身。
人间空石劫,物外自壶春。
道士青精饭,先生乌角巾。
回头增怅望,倦马扑征尘。
琉璃为叶玉为葩,妙质天然不汝瑕。
精彩照人香绝俗,遗簪端的自仙家。
我昔曾游庐岳顶,欲上青天凌倒景。
山中白云如白衣,片片飞落春风影。
云晶晶兮花冥冥,万壑尽送洪涛声。
恍然坐我沧海上,金银楼观空中明。
上清真人笑迎客,夜然桂枝煮白石。
手持凤管叫云开,虎咆龙吟山月白。
明发邀我升东峰,导以绛节双青童。
天鸡先鸣海出日,赤气照耀金芙蓉。
屏风九叠花茸茸,雾阁云窗千万重。
胡不置我丘壑中,一朝垂翅投樊笼。
空留万片云,挂在清溪千丈之寒松。
愁来弄翰北窗里,貌得云山偶相似。
遂令残梦逐秋风,一夜孤飞渡江水。
梦亦不可到,图亦不可传,不如早赋归来篇。
仙之人兮待我还,安能龌龊尘土间,坐令白云摧绝无所归
,青山笑我凋朱颜。
秋丝犹未断莲根,老去风情敢复论。争似放翁身未死,卅年留梦沈家园。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bì)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
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也不必再想归隐了,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
参考资料:
1、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2、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
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归:指弃官归田。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梓泽风流地,凄凉迹尚存。残芳迷妓女,衰草忆王孙。
舞态随人谢,歌声寄鸟言。池平森灌木,月落吊空园。
流水悲难驻,浮云影自翻。宾阶馀藓石,车马讵喧喧。
十指嫩抽春笋,纤纤玉软红柔。人前欲展强娇羞。微露云衣霓袖。最好洞天春晚,黄庭卷罢清幽。凡心无计奈闲愁。试拈花枝频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