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魏博富才薮,储英断幽显。金璞无留精,虎豹澄视眄。
文章两汉际,墨迹苍颉篆。多贤信足徵,特秀殊异撰。
张公真天人,弱冠负婉娈。凤毛何翩跹,孤啸绝㟞嵃。
矫然云空翮,似共扶摇抟。远器讵可识,栖栖徂苍畎。
腹存五经笥,身与六艺卷。叔孙礼犹尊,毛公《诗》放衍。
桃李垂映春,芜秽屡摧揃。庭草有馀姿,园葵复开展。
李膺县龙门,侯巴激绳勉。有母老且贫,负米不惮缅。
北堂或寝忧,视食脸必泫。夜坐宁解衣,晨兴忘孱愞。
仲由晚升堂,曾参力亲勔。岂不怀旷逸,所愧斯道舛。
操觚赴风檐,论议浮云捲。天地岂毫末,万物皆䵷黾。
挥霍断鹄剑,络绎如瓮茧。九河一奔决,笔力与深浅。
贾谊魁大庭,郤生逼众选。春雨湿荷衣,秋风醉华宴。
领教即同州,文旆辞御辇。凄其燕坐毡,寂寞公堂鳝。
盘中长苜蓿,衣上生苔藓。整饬文字宗,手足成宿胼。
乙科连佳士,芳声捷银匾。铨曹籍哲行,圣意亲眷缱。
制可决宸衷,衔命理东兖。淮南多宾客,河间讨坟典。
枕中鸿宝书,礼经得细阐。其王似太宗,英睿天潢演。
虬须多潇洒,虎步遗芳䠄。设醴延穆生,骈罗出禁脔。
谨介控豪侠,挥金㓗筐
过了蚕眠,又看桐乳,小园春意初寂。浴佛西庵,放生东寺,信步东西閒适。
竹林煨笋,新火就、石间敲击。倩妇移瓜,催儿理钓,课童收麦。
佛桑载来远驿。记饥驱、蛮江行役。今日绕阑红处,閒身岸帻。
便约邻翁快饮,向老瓦、盆中泻香液。入馔银鲥,腻膏鲜滴。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心态,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