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土就川池,蜋蝉半点痴。
神仙愚谷赋,图画史君诗。
石磴春风酒,松窗夜雨棋。
仲谋真有子,{左犭右屯}犬定吾儿。
猜你喜欢
积雪冥冥春不淹,流光骤去十之三。根拳枝折物可念,衣敝履穿吾自堪。
天枢回环错寒燠,地轴开阖差朔南。乾坤密移世莫测,安得辨士能剧谈。
折冲儒(rú)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hè),故作老木蟠(pán)风霜。
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他的书法,可跟颜真卿、杨凝式同列并行。
在他的胸中,本有着高山深谷般的境界,所以能画出老木盘屈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参考资料:
1、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
2、赵祖堃等选注.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99页
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儒墨:儒家、墨家。阵堂堂:阵势强大。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元:本来,原先。丘壑: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蟠:盘曲而伏。
诗的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赞扬苏轼的学识渊博,又以“折冲”的驰骋之意表现他洋溢的才气。“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这句称赞他的书法高妙,是从运笔使墨、技艺不凡而言,又已经暗含着“师心使气”而写形传神的命意。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是全诗之眼。不仅是说苏轼落笔之前胸中已有成像,更强调了综合学识、才艺、经历等诸多因素在其内心积蓄的丰富涵养。即唯有这样的内涵,胸中才会有这样的成像。“故作老木蟠风霜”,这历尽“风霜”的“蟠曲”“老木”,岸然苍劲,既是高明笔墨的表现,也是画家胸襟的写照。“胸中丘壑”原是东晋谢鲲形容自己的隐逸情趣,被诗人借来表现画家的外观与内力的融合。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最后两句巧妙地把评画和品人结合到了一起。热情地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高度评价了苏轼的人格,两者结合,自然而贴切。
这首诗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并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的化境。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全诗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构思奇特。
何处井南居,青山绕屋庐。
竹生从碍路,泉响不惊鱼。
有道貌亦古,淡交情似疎。
慈亲更弥寿,堂上步徐徐。
纤影微茫散远空,多情一陪是东风。落花扰乱浑无赖,又掠斜曛水槛中。
满把茱萸当采薇,天涯九日泪斜挥。登高怕见南飞雁,人自伤心雁自飞。
绣帘珠箔一重重,十里香风入眼浓。镜合紫鸾来有信,云深青鸟去无踪。
楚王台下寻常见,宋玉墙头取次逢。可惜好花攀折尽,飘零芳蕊付游蜂。
三应声中密意通,分明饭布裹春风。
休论亲切不亲切,巨舶回程至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