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芙蕖万炬红,马蹄无处避香风。胜游似梦难重省,最忆琼酥点缀工。
猜你喜欢
懒慢无才可热官,良辰何以博亲欢。
翻思田舍朋簪盍,浊酒青灯语夜阑。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宿雨初晴,花艳迎阳,槛前如绣如绮。向晓峭寒轻,窣真珠十二。正朝曦、桃杏暖,透影帘栊烘春霁。似暂隔、祥烟香雾,朝仙侣庭际。更值迟迟丽日。且休约寻芳,与开瑶席。未拟上金钩,尽围红遮翠。命佳名、坤殿喜,为写新声传新意。待向晚、迎香临月须卷起。
长啸苏门石,行藏世莫知。
逍遥心迹远,寂寞姓名谁。
乡在无何有,时主不可为。
麒麟本神物,安得系而羁。
镇抚四夷吾道在,可怜壮志日因循。
四年尽瘁今归去,不负斯民只负身。
五年流落判西东,尚喜交游一再逢。但得低头拜东野,不妨下卧见元龙。
中原极目山千叠,往事伤心酒一钟。如我支离久无用,敢因穷约废过从。
乐事苦无多,良辰岂长见。明年缀席时,要使茱萸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