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钟神秀,逢时出伟人。熊罴符吉梦,弧矢记佳辰。
瑞世仪丹凤,占祥得石麟。心田平若砥,学海阔无津。
道任司衡重,儒传孟氏醇。雄文追灏噩,雅意蕴经纶。
大策登商第,英名动搢绅。含香登粉署,画诺拥朱轮。
画戟声称远,星轺宠数频。一时推厚德,列郡仰深仁。
櫜紫殊恩近,官黄墨诏新。风云看际会,廊庙喜同寅。
寿斝霞纹细,香莲露脸匀。愿赓难老颂,阅岁等庄椿。
猜你喜欢
从戎昔在山南日,强半春光醉里销。
绿树啼莺窥帽影,画桥飞絮逐鞭梢。
花经小雨开差晚,笙怯余寒涩未调。
惆怅流年又如许,羁魂欲仗楚词招。
要剧更中外,几微照古今。嘉谋增国重,和气入人深。
龙已须云起,星俄向垒沉。得名非得寿,天报此难忱。
嫩冰池沼。泽国寒初峭。梅乍坼,春才早。朱门歌管矗,绣阁沉烟袅。
欢宴处,神仙一夜离蓬岛。
九十过头了。百岁看看到。须听取,千年调。人誇嫫母妍,我觉彭篯少。
强健在,看儿历遍中书考。
君舍城之背,萧然十亩馀。四垣通野墅,一舸泛官渠。
夏木阴成后,凉天雨歇初。公门日无事,觞咏莫容疏。
心期休问。只有尊前分。勾引行人添别恨。因是语低香近。
劝人满酌金钟。清歌唱彻还重。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天然标致出群品,绿叶青枝说太狂。卯酒醺酣红玉软,春风触拨瑞龙香。
清臞尚馀山泽相,淡薄强随时世妆。更道北人初不识,杏花应不敢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