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抱春愁独拥衣,雨声入夜更沉沉。
风流欲会东风面,趁取径深绿未深。
猜你喜欢
潇潇细雨暗阶除,坐倚屏山慵检书。如豆一灯明欲灭,最伤怀是别离初。
川末见秋山,浮波一点石。独留万古青,拄破长江白。
我生爱探奇,浩荡寻绝迹。采药步层阿,隋钟到仙宅。
境静云鸟来,崖幽松竹积。何异蓬岛居,地隔红尘色。
吾愿结吾庐,栖迟此岩壁。
十岁言诗有性灵,木兰爱说替耶征。黄泉不是黄河水,闻否耶娘唤女声。
峡(xi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yá)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参考资料: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754页。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欲尽春:春欲尽。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学者闯圣门,赑屃未易入。张子乃深造,以文作梯级。
金风吹遍,剩隋家堤影,江皋书屋。一洗近来荒索气,玉髓兰膏同沐。
四壁虽空,芙蓉相对,还压新篘熟。催归小艇,渔歌声振林木。
应为毫底花繁,逢春调弄,占尽三生福。沈约郊居多赋草,雌霓连蜷谁读。
七尺珊瑚,百年轩冕,孰与餐松菊。让君高啸,世间馀子豚犊。
白玉似人蒲室老,黄金如价草堂文。笔濡华盖山前月,光动石头城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