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张帆息浪花,截流一句不周遮。已登彼岸无馀事,入海谁能更算沙。
猜你喜欢
道存愈远却弥亲,去住情忘尚隔津。直下是家归甚处,大千全现本来人。
长忆当年陆大夫,同根底事强分疏。道人固有超然句,虽别应难不见渠。
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
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
此词在时下流行的不少宋词读本中皆未得一立足之地,足见人们对它的冷淡。大约人们还是喜爱陈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哪有平分月”,“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一类的慷慨激昂之词,及读这首《南乡子》,不免觉得气软无力,以为失了所谓“龙川本色”。其实不是这样。
初读之下,《南乡子》是一首怀人之小令。打头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当日袜尘何处去”,古人习用“凌步微波,罗袜生尘”来形容体态、脚步的轻盈,由此可以想象得出相思之人与所思之人曾有过花前月下、并肩芳径的美好时光。然而徒留下温馨的回忆而已,眼前人却空居绣阁银屏之中,独以风声雨声为伴,面对千里烟波,不禁潸然泪下。
过片紧承上片的“烟波”,用“浪卷涛翻”中的悠悠一叶扁舟来形容自己的心魂不定,信手拈来,寓情其中,十分贴切。怀人之苦,至此极矣,词人却又突然落下一句:“宋玉方悲庾信愁!”宋玉曾作《九辩》,其中最著名的句子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自此之后,“悲秋”成为文人笔下不断重复的主题。庾信是北朝诗人,其著名的作品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等,其中也有“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之句。从表面看来,“宋玉方悲庾信愁”只是照应了上片的“绣阁银屏一夜秋”,仍是以环境的萧瑟衬托主人公心中的凄苦而已。但分析作品有时不可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形势及其生平志业和创作倾向来考察,词人这里用宋玉、庾信之典是有深意在的。宋玉《九辩》所抒发的主要是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以及对妒害贤良的奸谗小人的憎恶。“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这就是宋玉之悲。而庾信之愁在“乡关之思”,则是不待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庾信《拟咏怀》第十一首以“摇落秋为气”打头,结局为:“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感慨自己故国(南朝梁)君臣只顾眼前享乐而无后虑之忧。由此看来,陈亮以宋玉、庾信来形容自己的悲愁,绝不仅仅是悲秋怀人,而是怀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北国大地,渴望朝廷扫除奸邪,改变苟安的现状,早图恢复。这样,“浪卷涛翻”云云,也就可以形容词人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的跳动了。
作家有时候确实是落笔不由初衷的。即使陈亮写《南乡子》之初是想表达怀人之情,那也并不影响他平日所最关心的事情、所念念不忘的思想感情在写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
疏帘玉露冷,深院候蛩鸣。切切寒如诉,悠悠夜几更。
半窗山月白,一榻竹风清。秋色竟何意,愁人自有情。
汉家末运罹崩分,群雄割据乘风云。曹氏提戈窃汉鼎,邺城草创淩天阍。
京邑横跨西山趾,楼台半出漳河水。呼吸风云百万师,指顾山河五千里。
战罢归来校文士,草檄徵词各称美。列坐既多能赋人,西园亦有佳公子。
邺都歌舞日纷纷,建安词赋气淩云。北堂艳妓输乔女,南国佳人让洛神。
只谓千秋终宴乐,谁知转眼成灰尘。人间幸有三分业,地下曾无九锡文。
兴亡今古一飞鸿,豪杰经营总是空。铜爵台基沦蔓草,芙蓉园馆委秋风。
若道繁华无寂寞,试问当年安汉公。
恢恢天网四围张,群贼空营走且僵。举国望君如望岁,将军擒贼先擒王。
十年窃号留馀孽,六百名城作战场。今日平南驰露布,在天灵爽慰先皇。
留故夫。不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