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共寄一庵中,庖涤因连奥胙通。
穴不容身衔窭薮,芥分馀地结斋宫。
几瓯粥借邻僧饭,一瓣香寻祖佛风。
十笏比邱居有限,包罗眷属要无穷。
猜你喜欢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二阁宁独暖,万家方号寒。
何当放春去,和气满人间。
朱何王邓偶婆娑,晚唤寒甥共笑歌。
烦恼少因知事少,吃拳多为打人多。
竹间豪逸多酣畅,斗下文章竞拂摩。
好是花时省风雨,劝人沈醉是天和。
绿觞卷高叶,醉吸清香度。
酒泻正何如,风倾晓盘露。
郴有何公岭,遥望富春山。山中读书客,归欤曾待年。
狂飙少静宇,惊濑非渟渊。嬉猱本樛木,鸣鹤仍青田。
齿发涉知命,稍悟天人间。物役恒在后,物理定于前。
眇眇泛泽士,茶灶留孤烟。如何清圣轨,芜没首阳巅。
百年爱长夏,晷刻皆馀闲。敢薄渗园傲,尔生同介然。
园林经腊正彫残,独尔花开烂漫鲜。借问陇梅知幸否,得陪春卉共时妍。
小炉方鼎蛙蚓鸣,那知帘外东风惊。乱云初破盘凤影,缺月半堕春江明。
已驱簿领出门去,更洗肝肺令愁醒。大碑古字久寂寞,高堂素壁空峥嵘。
坐看光焰扫尘土,便觉冰霰临窗屏。文章断绝生气在,妙句直欲无兰亭。
峄山野火烧欲尽,瘗鹤半在江中陵。不知此书更奇古,反覆餍饫无讥评。
山精地神肯爱护,至今欧虞来乞灵。要令石鼓举吉日,不必细字临黄庭。
生平访古少如意,对此自足忘经营。世间儿女争媚好,纸上姓名谁重轻。
迩来半月得坚坐,一室当行千里程。南楼灯火漫明灭,北里笙竽频送迎。
儒生事业了不恶,故人浮沈吾懒听。更阑更自取书读,唤起奴仆寻短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