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都无几,还持欢绪归。游蜂抱蕊去,惊燕失泥飞。
风下幡幡影,霞留暝暝霏。既知瑶席恨,不减欲沾衣。
猜你喜欢
我昔山中来,墙梅花正开。我今别君去,枝头实无数。
光阴东逝波,百岁能几何。有酒且须饮,莫听别离歌。
歌声使肠断,欲醉千愁散。但令酩酊忘分携,明朝相忆各东西。
阅墙兄弟不相容,尺布犹怜尚可缝。
让位介然如弃屣,盛哉至德厚无穷。
幽人制清管,二指宣宫商。夕响随风迥,馀悲绕山长。
危叶振欲脱,微波动还扬。远近同一听,感余非故乡。
曾步芳郊羡彼秾,归来犹自想丰容。祇因昨夜催花雨,为讶今朝黏絮蜂。
散落波心香片片,飘来月下影重重。游人莫道园林改,色相原来是幻踪。
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
石家金谷水空流。光阴自旦还将暮,草木从春又到秋。
闲事与时俱不了,且将身暂醉乡游。
人老簪(zān)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参考资料:
1、王少都,王飞选注.《牡丹诗选注》.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81
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羞:难为情。
扶:搀扶。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不憖遗元老,岩岩失具瞻。勋庸扶庙社,名字到闾阎。
王国开封大,师垣宠数兼。梦鸡初莫省,今日竟成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