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车油壁尘纷纷,恨君不识如花人。
金鞭争道谁家郎,出门三日香入休。
春风酒面吹微鳞,主人拔钗留上宾。
洞房烛花尽意明,为君拂弦驻欢情。
阵鸿尘涩声难安,城乌夜啼诉春寒。
吴歈未终安日上,璇题藻井知无恙。
请君衔杯莫问天,茂陵刘郎初学仟。
人生百岁俱可怜,愿君流叹及盛年。
世间万事不如酒,九环宝带时人有。
感君一曲宽百忧,当时见人面色羞。
君不见墙东儒生食井李,一生饮牛廉让水。
猜你喜欢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千骑駸駸赴郡初,曾迂旌旆访吾庐。
天边谁识郎官宿,门外空回长者车。
劝酒樽罍应引满,题诗屋壁是亲书。
乡人闻有神仙客,远近争来看隼旟。
迟日虹川远,春风锦䌫长。村明花几树,河折柳重行。
汉使昭星象,周官列职方。閒情触佳景,聊为写诗章。
落落庙碑摹瘗鹤,阴阴宰木宿神鸦。
可怜宝剑凌云气,散作金灯满地花。
百篇无一可讥评,落纸银钩慕伯英。足蹇向来甘后乘,敌勍真合避先声。
探骊君每珠先获,类鹜吾惭鹄不成。十五大都须赵璧,无劳鼠璞换秦城。
几时重接汝南评,两浆留连不计程。
白浪黏天无限断,玄云垂野少晴明。
平皋望望欲何向,薄宦嗟嗟空此行。
会有开樽相劝日,鶺鴒随处共飞鸣。
西山青,无谓情。洪井碧,无涓滴。西山人,见曷亲。西山事,无可似。
若是灵利底举著便知,懵懂者付与德山临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