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江儿水

叹世
谁待理他闲是非,紧把红尘避。庵前绿水围,门外青山对,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灰残风月心.参得烟霞味,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茅斋倚山门傍溪,镇日常关闭。安闲养此心,上住从吾意,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功名玉关十万里,委实劳心力。争如四皓仙,不愿三公位,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功劳既成名遂矣,便索抽身退。裴公绿野中,陶令东篱内,寻一个稳使处闲坐地。
笑他卧龙因甚起?不了终身计。贪甚青史名?弃却红尘利,寻一个稳使处闲坐地。
扁舟五湖越范蠡,有分烟波内。丝纶远是非,蓑笠多风味,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红尘不来侵钓矶,别却风云会。一钓了此生,七里全身计,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五柳绕庄菊满篱,自谓羲皇世。三径可信颜,一榻堪容膝,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妇人脸上笑靥
一团儿可人衠是娇,妆点如花貌。抬叠起脸上秋,出落腮边悄,千金这窠里消费了。

猜你喜欢
叹世
谁待理他闲是非,紧把红尘避。庵前绿水围,门外青山对,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竹冠草鞋粗布衣,晦迹韬光计。灰残风月心.参得烟霞味,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茅斋倚山门傍溪,镇日常关闭。安闲养此心,上住从吾意,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功名玉关十万里,委实劳心力。争如四皓仙,不愿三公位,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功劳既成名遂矣,便索抽身退。裴公绿野中,陶令东篱内,寻一个稳使处闲坐地。
笑他卧龙因甚起?不了终身计。贪甚青史名?弃却红尘利,寻一个稳使处闲坐地。
扁舟五湖越范蠡,有分烟波内。丝纶远是非,蓑笠多风味,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红尘不来侵钓矶,别却风云会。一钓了此生,七里全身计,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五柳绕庄菊满篱,自谓羲皇世。三径可信颜,一榻堪容膝,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
妇人脸上笑靥
一团儿可人衠是娇,妆点如花貌。抬叠起脸上秋,出落腮边悄,千金这窠里消费了。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
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
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觉来评,求名求利不多争。西风吹起山林兴,便了余生。白云边创草亭,便
留下寻芳径,消日月存天性。功名戏我,我戏功名。
怕西风,晚来吹上广寒宫。玉台不放香奁梦,正要情浓。此时心造物同,听
甚《霓裳》弄,酒后黄鹤送。山翁醉我,我醉山翁。
怕相逢,怕相逢歌罢酒樽空。醉归来纵有阳台梦,云雨元踪。楼心月扇底风,
情缘重,恨不似钗头凤。东阳瘦损,羞对青铜。
怕秋来,怕秋来秋绪感秋怀。扫空阶落叶西风外,独立苍苔。看黄花谩自开,
人安在?还不彻相思债。朝云暮雨,都变了梦里阳台。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
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数归期,绿苔墙划损短金篦。裙刀儿刻得阑干碎,都为别离。西楼上雁过稀,
无消息,空滴尽相思泪。山长水远,何日回归?
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疏。绣鞋香染莓苔路,搔首踟蹰。灯残瘦影孤,花落
流度度,春去佳期误。离鸾有恨,过雁无书。 和阿里西瑛懒云窝
懒云窝,阳台谁与送巫娥?蟾光一任来穿破,遁迹由他。蔽一天星斗多,分
半榻蒲团坐,尽万里鹏程挫。向烟霞笑傲,任世事蹉跎。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任他离恨一条条。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资料:
1、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
2、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从来:向来。尽:完。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