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巢居海若降,三山眼底小如矼。
已攀若木为华表,更立榑桑作翠幢。
蛟室夜光晴烛户,蜃楼秋影冷涵窗。
鹪鹩梦断无因到,唯有同栖鹤一双。
猜你喜欢
又名: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shū)篱(lí)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参考资料:
1、陶文鹏.《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76.
3、张建华.《谦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64.
4、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3》.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2.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才本无多老更疏,功名已负此心初。
镜湖夜半闻新雁,自起吹灯读汉书。
能歌善舞性多才,风曳轻绡素腕开。婉媚却从朱邸入,此儿疑是卖珠来。
春草晚来色,东门愁送君。盛才仍下位,明代负奇文。
且乐神仙道,终随鸳鹭群。梅生寄黄绶,不日在青云。
昔访蓬莱馆,春烹芍药牙。重来寻竹径,久坐落藤花。
君欲鸣瑶瑟,予将拾紫霞。鹤吟知雨近,留宿白云家。
南山有猛虎,白额斑斓而锦文。南山有猛虎,白额斑斓而锦文。
目睛铄雷电,齿牙决浮云。出入乘风飙,威加百兽,熊罴豺狼狐兔,惕息莫敢与共群。
山头绝樵采,山底无四邻。终朝攫取行旅食黎氓。
妇女小儿骨骸若丘山。腥秽不忍闻。谓虎汝胡不仁。
胡不学彼驺虞凤与麟。百兽有恒食,胡汝好食人。
汝胡太不仁,吾将上诉汝,诉汝司命君。唶司命君,不汝罪傅。
汝角张,汝翼砺。汝爪距锋以锐。俾汝飞而食,食人万里外。
食人以足,天道好还。忽遇洛阳,三河少年。贲戎发机,卞庄奋拳。
佽飞鼓刃,裴旻控弦。击鼓鸣钲,张网树旗。有角曷抵,有翼曷飞。
割裂其肉,寝处其皮。以首承溺,为百兽嗤。永戒后人,为恶勿长,为善勿疑。
彼不余信,请视此诗。
疏柳蝉声急,秋风几度过。此时残暑退,何处晚凉多。
流水碧如泻,夕阳红渐趖。吴娃荡舟出,采采听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