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龟峰寺,楼台曜锦翚。许询初有造,徐浩久相依。
开户琅玕裂,登山窣堵危。昔闻禅板少,今见讲花飞。
祷雨灵鳗跃,看云老鹤归。童烹罗汉菜,客礼国师衣。
白足三千指,苍松四十围。星河上界近,烟火下方微。
浮世自荣辱,深林无是非。天台五台远,何必更骖騑。
猜你喜欢
青灯映独宿,世事忽如遗。
一榻寒无梦,高斋静见诗。
长空消海气,远壑淡幽姿。
欲问无生意,高人不可期。
千载宝林寺,清幽每往还。
两潮岩上井,一塔寺中山。
门对荒城冷,邻分古县闲。
道人高处坐,役役笑尘寰。
支公曾驻锡,规矩旧业林。
飞鼠殿堂古,灵鳗井穴深。
磬声来竹外,塔影卧池阴。
幸有相知客,时时过我吟。
中怀无绊外缘间,深掩禅扉客到难。
胜景可曾飞锡去,好山多祇捲帘看。
画升讲座天花落,夜步吟轩海月残。
今日逢师堪论道,归心愁思一时宽。
中怀无绊外缘閒,深掩禅扉客到难。胜景可曾飞锡去,好山多祇捲帘看。
昼升讲座天花落,夜步吟轩海月残。今日逢师堪论道,归心愁思一时宽。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líng)对面亲传授(shòu)。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mèi)酒;昏,也媚酒。
如果生活使你愁眉不展,那么有个解救的方子特别灵验,那可是刘伶面对面留下的亲传。纵然是满胸的忧结,或者是一时的愁烦,只要你捧起酒坛,还未把封口拆开,那股醉香就已先沁人心田。一切外物都在不断地消亡改变,还有什么比得上手中实实在在持有的杯盏?所以我朝也贪杯,晚也饮酒,整日愿在醉乡中沉酣。
参考资料:
1、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好酒放达,曾作《酒德颂》。又常携一壶酒,让人带着锸(铁锹)跟随,声称:“死便埋我。”锦封:用绸子做成的酒瓮封口。物换:事物亡佚变换。世有:元人方言,已有。
对付愁眉紧皱而有解救的仙方,这种说法本身就颇奇颖,吸引着读者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作者仍不直接说出,继续用了一个别致的说法:“刘伶对向亲传授。”刘伶是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同今人“对向”,更不可能“亲传授”,但读者从这位嗜酒如命、借醉抗世的古人身上,已经猜到了同他发生关系的“仙方”会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读者注意力的投入,以下四句一气直下地宣传,以及结尾“朝,也媚酒;昏,也媚酒”的自白,就容易收到认同的效果。“酒能忘忧”,“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说教毕竟过于迹近老生常谈,元人有了散曲的逞才机会,是很讲究向“妙语连珠”的目标靠拢的。
“世有”即“既有”,《西厢记》中“世有、便休、罢手”,就是明确告诉老夫人莺莺与张生已经有了那种关系。在该曲中,“人世有”者,酒也,意谓既然已经有酒在握,就不必再去管什么物换星移。这个句子内部,意象间跳跃性颇大,曲中句与句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从“满怀忧,一时愁”,一下子跳到“锦封未拆香先透”,利用开坛酒香的魅力来显示忧愁的置诸脑后,真有天马脱羁之势。然而唯因这种大开大合,才表现出作者的意绪难平。结尾是又一次跳跃,但从作品的逻辑来看,“朝也媚酒,昏也媚酒”,其潜台词自然是“朝也眉皱,昏也怀忧”,故不得不借助“仙方”了。
点易朱闻滴露研,忽传此地有原泉。莫言一滴无多水,点尽乾坤是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