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桐孙美如玉,化作长鲸唤僧粥。香严一击六根开,剥落皮毛换凡骨。
中郎却顾中散惊,初非爨下鸣不平。批鳞拔角就绳墨,龙门绿绮瘖无声。
昔闻北溟鱼,化作天池鹏。今见横海姿,解作威凤鸣。
薾然败棺材,蠢尔牛阑撑。龙腾虎变固有待,不遇赏音徒尔灵。
君不见饭牛自卖亦何者,逢时自致千秋名。
猜你喜欢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zī)衣。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
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参考资料:
1、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页
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原本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在雪山苦行时的称谓。该诗用以比喻头陀师未出家时。缁衣:僧人所穿之衣,紫而浅黑,非正黑。
头陀:梵语Dhata之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意译有抖擞、抖拣、浣洗等,意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俗则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此诗取前一意。
头陀师,为去贪爱而修苦行者。头陀十二苦行中,第七为阿兰若处,意为远离处,要求住于远离人家之处,第八为冢间坐,也即要住于坟墓之处。由于戒行的规定,加上自身的克制,头陀师总是给人远离人群、清心寡欲、清静孤寂的形象。这一位头陀却有另一种风姿:少壮从戎,军中飞马,射虎而归,足显雄姿英发;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却风姿不减,豪气不褪,遇有来者,便向人谈起他当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仅不与头陀相悖,而是更显示了禅的精髓。佛教以为,要达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脱,必须有六种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进。禅门叫勇猛精进,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勇气,释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饲虎,都是这种勇气的表现。只有具有这种精进的勇气,才能破除贪爱、排脱烦恼、悟得佛性。
晓窗梦到昭华,向琼家。欹枕残妆一朵,卧枝花¤情极处,却无语,玉钗斜。翠阁银屏回首,已天涯。
六奇枉说汉谋臣,后此和戎是妇人。能使边庭无牧马,蛾眉也合画麒麟。
莫道谪官无主人,秣陵才令日相亲。
前溪更有忘忧处,荷叶田田间白蘋.
文章不数向歆辈,姓字须教班马香。
阑干十二东风外,春藏画楼鸳琐。蜡炬光浓,氍毹坐软,宝鼎旋培沉火。
玻璃盏大。但有酒须倾,有歌须和。剧饮淋浪,万金良夜虚过。
中年情绪易恶,风流青镜里,销减些个。闽雨程赊,吴云驿远,别恨料应如我。
先拚醉卧。任杨柳烟销,海棠月堕。明日江头,倩谁留画舸。
雪后西山照眼青,早寒微霰又飘零。昨非未必今皆是,众醉何由我独醒。
学篆每朝临《碧落》,存神长夜养《黄庭》。若为唤得瀛台侣,相与吹箫上杳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