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新题赋未成,暖风香散玉炉尘。楼台无月不宜夜,天地有梅先得春。
世路近年难独客,好山随处著闲人。何如寄傲南窗下,学戴渊明漉酒巾。
猜你喜欢
高堂落新搆,式燕娱嘉宾。华林散玉气,方池荫清□。
鱼游乐磐石,鹿鸣怀早春。陶情寄物表,与子聊相亲。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lài)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wèi)风。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1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9-260
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赖:亏得,幸好。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划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
黄鹄上青天,雌雄相颉颃。妾年十四五,学绣金鸳鸯。
父母养妾在洞房,寸步何曾出中堂。嫁作庐江焦氏妇,低眉不离老姑傍。
春月浴吴蚕,秋风织流黄。烹鱼朝具馔,秉烛夜缝裳。
不知姑何意,命妾别庐江。梧桐不复生,凤凰不得双。
郎心如石不可转,妾如蒲苇不可断。妾家有㬥兄,一旦来相迎。
玉骢金络马,轧轧车轮声。遣妾移所天,出门无少停。
㬥兄安能知妾情,妾今无故来归宁。女子足不践二庭,庐江之水清泠泠。
吁嗟乎,焦仲卿。
江关风壤故相接,江阁感时还念家。白鸟飞去船着岸,青鱼上时人浣纱。
仙坛扶登借筇竹,野客进饭留胡麻。城下新水长三尺,裹粮明日共乘槎。
野人哀感日,天子戊辰年。巳负悬弧意,空吟陟岵篇。
病身难报国,歉岁欲求田。筑室依先陇,将心诉九泉。
信笔题诗不记篇,聊凭赋咏写林泉。
閒来倚杖云千嶂,睡起凭栏月一川。
野性已安三径里,吟魂犹绕两湖边。
何时更许陪清话,复把深杯手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