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频作雨声来。
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迅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干挑得綵灯回。
猜你喜欢
迎神社赛话当前,今年风景胜前年。喧填箫鼓竞龙船,如花小女堕鞦韆。
昨来烟火戏倍鲜,家家约伴乐流连。初红一火细欲然,袅绕而上似炉烟。
忽化世界几大千,星流电闪逐风颠。明珠万点缀镜圆,人物鸟兽绝妙传。
欲断复续相蝉联,才明复暗几变迁。裙钗到处斗婵娟,鬓影衣香映后先。
笑语来朝费万钱,欲与此戏争新妍。斯须人散月高悬,有童街巷始遗钿。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忆㫺婉娈时,与子有成说。悠悠路傍人,使我意不彻。
龌龊不足论,但念子羁绁。人生非鹿豕,岂难相诀绝。
不忍区区诚,执手即呜咽。白门河畔柳,句曲邸中月。
维舟复沽酒,与子行相挈。车尘十尺深,关路百盘折。
奚囊共结束,蹇卫争蹩躠。村醪解饥劬,松柴憩烦热。
十年谙客味,梦到魂欲裂。况复与子辞,独行何孑孑。
水行多风浪,陆行畏炎魃。车行虞臲卼,马行忧蹉跌。
世路皆如此,吾生何屑屑。白龙百亩山,嘉木荫成列。
朅来偕吾友,掉头意已决。永怀向子期,遂陋张生舌。
兹游非本情,聊以当一吷。子如有两意,请与子长别。
封植因高兴,孤贞契素期。由来得地早,何事结花迟。
叶重凝烟后,条寒过雨时。还同李家树,争赋角弓诗。
当年陶令赋归兮。悔前非。只嫌迟。能进不如能退勿须疑。
君看泰昌天启后,卿与相,争旦晚,便云泥。未曾无食与无衣。
是山溪。总堪栖。若到咸阳市里悔何追。上蔡东门谁禁汝,父和子,黄犬骏,兔儿肥。
匡济还髦彦,殷良旧应箕。羽仪才自老,声利志全微。
乘传将威柄,濡毫摘化机。班行应选望,早为振朝衣。
足迹无端遍海涯,现成山水不堪誇。市廛既可藏吾锡,城郭何妨著我家。
四壁虚明连栋月,数株红白过墙花。见闻不假存方便,只么随缘遣岁华。